十年共进:全球中国学术院自2014年起成为英国社会科学院成员单位
2023年12月,全球中国学术院(前身为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和全球中国研究院,2013–2023)庆祝院庆十周年,转眼到了2024年9月,全球中国学术院成为英国社会科学院成员单位已满十年,这标志着全球中国学术院正式迈入2.0阶段。我们更新了英文和中文版本的宣传册,提供A4竖版或A5横版两种尺寸,包括以下信息:
全球中国学术院 : 简介
关于全球中国学术院
全球中国学术院是基于英国的独立的全球性院士制机构,旨在鼓励在社科和人文领域以全球或比较为视野、以语言为基础的综合性地研究中国,共同构建人类的知识大厦。它还鼓励参与全球的社会建设及其治理。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其学术和社会双重使命中,通过学术研究的传播、知识转化、社会咨询和公众参与来实现。
- 我们的子公司环球世纪出版社(英国公司注册号: 08892970) 是首家致力于独立出版英汉双语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学术和大众书籍及期刊,并注重全球和比较视野下中国相关内容的出版社。
- 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是一个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的高端话语平台。
信托会
全球中国学术院的前身是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成立于2013年,英国公益机构注册号:1154640)。2018年,该机构更名为全球中国学术院,并于2021年注册为英国公益有限责任机构(CIO,注册号:1198983),同时改制为院士制机构。其治理结构基于信托人委员会(信托会)责任制,设有主席 (叶玛丽 Maria H.A. Jaschok)、秘书、财务长和委员等职位。他们负责根据公益慈善法和本院章程运营组织,并承担对组织的战略监督责任,包括在发生任何风险时采取适当行动等。
理事会
全球中国学术院理事会由对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研究有明确兴趣的杰出人士组成。理事会将在全球中国学术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为其提供建议和指导,还将以多种方式发挥积极作用,包括推荐学术院的新院士,提高学术院的形象和声誉,推荐文章或书籍在环球世纪出版社的期刊上发表或由该社出版,为全球中国对话推荐主题和演讲者等等。
- 主席: 托尼·麦肯勒里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 中方主席: 邴正教授(中国吉林大学)
- 非执行主席: 李嵬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 中方非执行主席: 张晓东教授(中国敏捷智库总裁)
- 院长: 常向群教授 (英国全球中国学术院)
- 中方院长: 谢立中教授(中国北京大学)
- 副院长: 彼得·施罗德教授(院士事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 副院长: 曹青教授(出版事务,英国杜伦大学)
- 副院长: 園田茂人教授(亚洲事务,日本东京大学)
- 副院长: 何梦笔教授,副院长(欧洲事务,德国艾尔福特大学)
- 秘书: 吴燕博士(英国斯旺西大学)
- 中方秘书: 李伯一教授(中国南京财经大学)
- 行政团队包括法律顾问、活动主管、行政经理、项目经理和运营经理。
- 创院及前荣誉院长(2013–2021), 马丁·阿尔布劳院士。
- 创院及前中方院长(2013–2017), 张乐天教授。
全球中国学术院 院士
院士类型
- 创始院士和终身院士是在2021年全球中国学术院创立时由全球中国学术院的创始名誉主席(英国和中国)、主席(英国和中国)和信托会授予的。
- 院士是杰出的学者、知识分子、专家和专业人士,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全球中国学术院提供了最佳发展的指导和建议。他们还为环球世纪出版社和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做出了贡献。
- 副院士通常是早期至中期的学者、知识分子、专家和专业人士,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表现出潜力,但还没有取得院士那样的显著的成就。他们经常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为出版物做出贡献、也参与对话论坛。
- 院士单位是与我们共享学术和社会使命并支持全球中国学术院、环球世纪出版社和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工作的单位。
申请资格
院士
-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通过全球或比较视野对理解或促进有关中国和与中国相关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者。
- 积极参与“转文化”的研究、对话与实践,并参与全球社会的治理者。
- 在上述领域显示出领导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者。
- 表现出分享全球中国学术院的价值观及其伦理道德观者。
副院士
- 21岁以上居住在英国或海外者。
- 通过研究、教学、培训、专业工作、出版或其他类似工作,展示了对从全球或比较的视角理解或促进有关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的兴趣者。
- 尽管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在上述方面展示了潜力,但尚未取得显著的成就,尚不具备授予院士荣誉者。
院士单位
- 与全球中国学术院共享学术和社会使命的机构。
- 支持全球中国学术院、环球世纪出版社和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工作的机构。
如何申请
在提交申请之前,请在以上网页https://globalchinaacademy.org/fellow-ship-nominations下载以下信息:
更多信息
请访问网站www.globalchinaacademy.org/gca-fellowship 进一步了解以下信息:
全球中国对话对话论坛及其它活动
关于全球中国对话
全球中国对话(GCD)系列年度论坛是由全球中国学术院与各种组织合作举办的核心活动。球中国对话是一个专注于“转文化”和社会创造的高端论坛。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公开对话和讨论,增强公众对当前全球事务和共同利益的理解。我们通过跨学科和比较视野,在中外学者、知识分子、政商
领袖、专家、专业人员、从业者以及感兴趣者之间的公开对话和讨论来实现这一目标。
基于全球中国对话的“文明的对话”规则,我们鼓励双方彼此相互倾听、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地方习俗、接受不同观点、承认人类共同的人性。这些规则尤其探讨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为主题的新型全球治理模式,共建一个以和谐共生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过去和未来的对话如下:
- 2025 GCD X: 全球教育治理
- 2024 GCD IX: 全球治理与人工智能
- 2023 GCD VIII: 全球健康治理
- 2021 GCD VII: 全球治理改革
- 2019 GCD VI: 世界和平治理
- 2018 GCD V: 全球正义治理
- 2017 GCD IV: 一带一路——为了共同目标的转文化合作
- 2016 GCD III: 可持续性与全球气候治理
- 2015 GCD II: 转文化与新型全球治理
- 2014 GCD I: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比较
Other events
全球中国学术院组织并参与与中国有关的比较视角活动和关于中国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以及与其学术和社会使命相一致的不同性质的活动。
- 2020 A Symposium on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in the New Era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 2019 全球中国媒体系列讲座 (2016–19年, 英国)
- 2018 中国及中国比较研究学术出版与知识服务大会
- 2018 数字互联和智造及全球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
- 2017 Chinese for Social Science (CSS) Workshop
- 2017 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学术研讨会
- 2017 中外传媒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 2017 转文化合作与社科研究及方法论系列论坛(2015-18,中国)
- 2016 语料库与中国社科研究工作坊
- 2014 中英文化战略合作与务实实践研讨会
- 2013 “马克斯·韦伯与中国”国际大会
- 2013 金砖国家新移民如何参与型塑全球社会?
环球世纪出版社
关于环球世纪出版社
环球世纪出版社(GCP, 曾用名为全球中国出版社,英国公司注册号: 08892970), 成立于2014年,是首家致力于独立出版英汉双语的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学术和大众书籍及期刊,并注重全球和比较视野下中国相关内容的出版社。
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范围广泛,如学术期刊,会议或基于主题的论文集,研究专著,丛书,社科汉语教材以及工具书(彩印为主)。出版的形式多样,如印刷版、电子版、音像,网络及其移动网络版。 作为全球中国学院的子公司,本社的双语出版物服务于全球传播相关学术研究、知识传递和公共教育的目的。
开放获取期刊书籍
在其开放获取模式下,本社将其期刊和图书内容的80%免费提供给公众,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意味着读者可以免费访问和下载某些文章或期刊内容的一部分,无需支付或订阅。
我们同时也提供订阅模式,为需要的读者提供更广泛的访问和服务。通过订阅,读者可以获取期刊的全部内容,特色或额外资源,以及订阅者专享的其他优惠。
出版指南体例
《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指南体例》可在本社网站下载。其目的在于减少作者的作品从初稿到出版的麻烦。我们的体例大致遵循国际出版界的APA(第7版)格式,还包括本社日益增长的双语编辑和排版经验。
英汉双语
环球世纪出版在其出版物中采用了独特的方法来整合英汉双语出版。其双语版式和规则是近十年来与英汉两种语言的学者、平面设计师、编辑和校对和作者共同开发的。近年来,本社将这种体例应用于所有的期刊和书籍。本社有DOI授权,在每篇文章或每个章节都带有DOI号。在每本书的后面还附有双语信息,这也是本社独有的特色。
出版社专业团队
- 社长:英格丽德·克兰菲尔德
- 总编: 常向群
- 专业团队 由学术顾问、高级副主编、编辑、校对员、译者、平面设计师、排版师、图书管理员、网站工程师等组成。
出版活动
本社经常参加伦敦书展活动,请访问本社网站了解本社的相关关活动:
www.globalcenturypress.com/events
期刊与集刊
环球世纪出版社开发了三种新锐学术期刊。它们是《全球中国比较研究》期刊(英文和中文版)、《社科汉语研究》期刊(中文版)和《语料库中国社科研究》期刊(中文和英文版),本社还出版《全球中国对话文集》系列(英文和中文版)。
-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JCGCP)(年刊) 本刊创刊于2015年,发表原创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有全球视野的或关于中国的比较研究,涵盖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广泛主题。除了纯学术内容,本刊也吸引对中国感兴趣的政策制定者和普通读者,旨在以创新的方式超越传统的学术界限,展现最优秀的学术成果。
- 《社科汉语研究》(双年刊)本刊正式创刊于2021年,研究在学术背景下使用中文的情况,强调了精确翻译和中文社会科学跨语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跨文化研究中与翻译相关的风险,并加强了不同语言、文化和社群之间的对话。本刊力图准确翻译的承诺构成了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基础,确保语境的清晰性,并
有助于全球社会科学知识和观点的交流。 - 《语料库与中国社科研究》(JCACSS) (年刊,中文和英文版交替出版)本刊创刊于2019年,得到兰卡斯特大学ESRC社会科学语料库方法中心的创始主任托尼·麦克内里教授指导和国内外同行的支持。本期刊向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引入创新的语料库方法。在大数据和全球数字复杂性的背景下,对该领域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发表相关研究学术交流的平台。
- 《全球中国对话系列文集》(GCDP) 全球中国对话论坛旨在通过公开对话和讨论,利用转文化、跨学科和比较视野,增进对当前全球事务和共同利益的理解。《全球中国对话文集》的每一期都包括主持人和发言人的信息、主题和摘要,以及演讲和问答环节的内容。它还包括关于专题讨论、参与者、讨论和交流的照片。希望这种图文结合可以为感兴趣的读者保留动态对话,无论他们是否参加了论坛。
图书系列
环球世纪出版社开发了八个专题图书系列,它们是:
- 中华概念系列旨在用独特的中国元素丰富西方社会科学概念。通过重新审视如“bao”(互),“mianzi”(面子)和“guanxi”(互惠或恭敬的关系)等术语,将来自不同文化的成果融入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增强世界的知识体系。
- 中华话语系列涵盖了围绕中国历史、文化、时事、语言和人民的话语研究。它主张一种跨学科、多视角、多方法的知识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并具有全球视野,桥接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鸿沟,并为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
- 读懂中国与世界 系列源起于一个题为“理解中国,与中国人沟通”的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而举行的学术活动。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和世界,并给予全面理解和合理解释,呼应了活动中的多维视角。
- 中国与中华比较视 系列拓展了《全球中国比较研究》期刊的范畴,在全球背景下探讨中国的思想、人民、文明、文化和语言等的比较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系列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杰出的中国社会科学著述,涵盖国内外社会科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 “三只眼”转文化 系列通过作为转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领域的桥梁,作者检验他们对中国文化、非中国文化以及作为专业人士和从业者的专业和领域的理解。这种“三重视角”描述并解释了他们在中国和国外
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同文化和观念之间的碰撞与融汇合。 - 中国城镇化研究系列探讨中国人口城镇化的延迟,强调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异,探讨中国如何致力于用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政
策解决这些问题。 - 新锐与前沿系列通过探究各个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发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探讨全球最先进社科和人文话题的平台。
全球中国学术院邀请清华等四所高校学者访问英国 (2024年8月17-23日)
2024年6月初,赵教授与我联系了两个访问项目:其一是为期22天(7月27日至8月17日)的赵可金教授对近代英国现代化及其全球发展经验的考察;其二是京沪四所高校学者在暑假期间对英国进行为期7天(8月17日至23日)的访问,主题为人工智能发展及全球治理。这些访问是落实2024年1月20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访问全球中国学术院中心时,与我讨论的两院合作事宜的举措之一,也是继承已故清华社科学院创院院长、中国全球学术院理事会前中方主席李强教授(1950-2023)遗愿的实际行动——继续推动两院关系的发展【注释1】。
为此,学术院信托会和理事会高度重视清华等中国学者来英国访问的事宜,并希望通过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合作,延续并深化双方的关系。学术院理事会主席托尼·麦肯勒里(Tony McEnery)教授与我基于以前的邀请函模板联名签发了邀请函,明确了所有活动安排和服务均由全球中国学术院负责,相关费用则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承担。由于这次访问的时间在假期,我们学术院将确保每一项重要活动都有学术院的不同领导或院士出席。
在交通和住宿方面,我们适当地进行了外包,而在餐饮方面,我们适当地提高了标准,并在之前签署的合同中主动加入了一条规定,超出部分由学术院承担。基于过去几十年与中国学者交流的经验,我们在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加入了“食国际餐,交四方友”的理念。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通过“食国际餐”来实践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或“和而不同”的思想。
以下是每天的活动简介和相关图片,不仅是为了记录活动,也是为了维护学术工作的真实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以展示我们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
近代英国现代化及其全球发展经验考察(2024年7-8月)
2024年1月20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访问了全球中国学术院中心,带来了已故中国全球学术院理事会前中方主席李强教授(1950-2023)的遗愿——继续发展两院关系,并就合作事宜进行了讨论。赵教授同时还带来了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的赠书《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以及他个人的赠书。
李强教授作为学术院理事会的中方主席,他在去年12月的突然离世对我们学术院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注释1】。我们怀着感激之情,铭记他过去十年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及他为两院合作关系所做的贡献。例如,在第六届全球中国对话:世界和平治理中,他推荐赵可金教授前来英国做大会致辞;在筹备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全球治理改革期间,他确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为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的支持单位,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为赞助单位,并提供了包括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的所有中方发言嘉宾。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确保了我们的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于2021年在英国学术院成功举办了线下线上融合会议。【注释1】
为了继续加强和巩固双方的联系,我们希望通过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延续并深化这种合作关系。继今年1月20日赵可金教授来访时讨论的暑期访问计划后,6月初赵老师与我联系了两个访问项目:一个是为期七天(8月17日-23日)的京沪四高校人工智能发展及全球治理对英国的访问(详情点击链接)。另一个是在此之前的为期22天(7月27日至8月17日)的赵可金教授对近代英国现代化及其全球发展经验的考察。学术院信托会和理事会对清华学者来英国访问高度重视,学术院理事会主席托尼·麦肯勒里(Tony McEnery)教授与我基于以前的邀请函模板上联名签发了邀请函,明确了所有的活动安排和服务均由全球中国学术院提供,费用由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承担。尽管是假期,我们学术院确保每一项重要活动都有学术院不同方面的领导或院士参加。学术院的行政团队表示,与以往的商业外包服务不同,这次在主要接待环节将由我们团队的负责人亲自接待。
本页是全球中国学术院帮助和参与赵老师完成这个项目的记录。在策划方面,相关城市的主要参访的地方和介绍及其路线基本上是我们提供的。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要求下,我们在伦敦、牛津、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剑桥等地京可能安排了学者会见,而且全程安排了志愿者、友人和专业人士进行接应或陪同,并建立了微信群及时分享信息,确保了每个环节顺利进行。以下将按时间顺序以图文方式简要回顾这一过程,不仅是为了记录活动,更是为了公开透明地展示我们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努力。【注释2】
7月27日,伦敦(一)。学术院负责活动的官员梁凯在伦敦希思罗机场 (T2) 于17:45迎接了赵可金教授及其夫人和儿子。由于出关延误,他们于20:30才抵达The Madonna Halley Hotel的The Shisha Garden。这是一家希腊风格的花园餐厅,其环境充满了异国情调,装饰着茂密的植被和精心设计的灯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迷幻的氛围。学术院后勤经理刘大卫和我在此为他们设宴接风。
晚餐的菜品也很多样化,例如:小吃拼盘包括哈罗米奶酪、鹰嘴豆泥、酸奶黄瓜酱、皮塔饼、橄榄、黄瓜和番茄沙拉;鸡肉小吃拼盘则在此基础上还包括鸡胸肉片。大家对哈罗米奶酪印象深刻,感觉很像豆腐干。还有一些混合卷饼,包括腌制鸡胸肉和羊肉,配上酸奶黄瓜酱、甜辣酱、酸黄瓜和粉色腌菜,包裹在玉米饼中,搭配薯条或沙拉;凯撒鸡肉卷饼则包括香脆鸡柳、生菜、西红柿、凯撒酱和一点甜辣酱,同样包裹在玉米饼中,搭配薯条或沙拉。此外,还有玉米片,上面撒有奶酪和肉丁,配有莎莎酱、酸奶油、鳄梨酱、腌辣椒和奶酪蘸酱。这里的披萨的味道也很好。这些菜肴展示了融合风味的特色,提供了丰富的口感和味觉体验,突显了与中餐不同的另一种色香味俱全的餐点及分享式的就餐方式。
餐后的“饮品”欢迎聚会是在赵老师及家人到学术院“院士之家”稍事安顿后举办的。。。。。。。
7月28-30日,牛津。我开车把赵老师夫妇的行李送往牛津里奥纳多皇家酒店 Leonardo Royal Hotel Oxford,再把他们的儿子送到牛津拉德利公学去上暑校,并安顿好。然后与赵老师夫妇一起参观了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这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成立的大学博物馆,也是第一个公众博物馆(Public Museum)。我们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地区欣赏不同的文物和文明,同时在记忆中搜索他们与同期中国的文物与文明的异同。
午餐,新任主席Prof Maria Jaschok 接待并交流
学术院安排在牛津负责接待的是住在牛津的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候选人程语桐(上排照片右数第一张,左边第一位)。她于7月28日下午两点在阿什莫林博物馆门前与我们几位老师会面。在一起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一起找到了去赵老师夫妇下榻的酒店的6号线公交车站(下拍照片左一)。由于语桐告知30日去伯明翰的铁路罢工,于是我们一起到长途汽车站协助赵老师买好了去伯明翰的车票。之后,语桐陪他们一起参观了牛津的著名地标,包括圆顶图书馆和Bodleian Library。又前往Cover Market,在那里一边闲逛,一边交流。
7月29日清晨,语桐在6号线公交车站接到赵老师夫妇一同前往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由于我事先联系了该中心的图书馆馆长苏诺博士,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中心的各个设施。在参观过程中,苏诺馆长详细介绍了中心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在中英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下拍照片中间三张)。参观结束后,语桐陪他们沿着大学公园步行前往自然历史博物馆,路过牛津大学全球与区域研究学院(下排照片右数第一张)。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欣赏了馆内丰富的展品,感受到牛津浓厚的学术底蕴。
7月30日上午,语桐陪同赵老师夫妇前往牛津长途汽车站,把他们送到了前往伯明翰的长途汽车。
7月30-31日,伯明翰。
7月30日中午,赵老师夫妇乘长途汽车到达了伯明翰,下榻在伯明翰市中心的皇冠假日酒店。我们学术院安排的英国大道咨询集团王澍斌总裁和他的两位同事,当晚为他们在英国排名第三的、伯明翰最好的中英粤菜餐厅Chung Ying Cantonese Restaurant为赵老师夫妇接风(下派照片左1)。
7月31日上午,王总陪赵老师夫妇沿着伯明翰历史最悠久的运河进行了步行探索,这里是由煤炭个钢铁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也是著名电视剧《浴血黑帮》 peaky blander的取景地。然后他们去了智库伯明罕科学博物馆 Thinktank Birmingham Science Museum ,伯明翰科学历史博物馆,完整介绍了作为中部重要工业城市的发展史。
下午,王总陪赵老师夫妇参观了著名的红砖大学伯明翰大学,走过英国最高的单体钟楼 (101米高) ,百年历史的主建筑群以及李四光先生曾学习研究的教学楼。王总还安排了两位博士为他们介绍情况 (下排照片左2-3)。
然后,他们在王总家小憩交流,品尝了苏格兰威士忌 (下排照片右1-2)。尽管伯明翰并不位于苏格兰,但它作为英国的一个多元化和国际化城市,不仅有来自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威士忌种类。我想,在伯明翰品尝苏格兰威士忌,不仅是一次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饮文化交流与学习的体验,让人从中感受到苏格兰文化在英国其他地区的广泛影响与深厚传承。
根据赵老师夫妇在我们的微信群里发的感想和照片,我也有感而发,对所有的图片做了解释,为他们编辑了一篇“行走英国之伯明翰印象及感想”,并加入了一些注释。
8月1-2日,曼彻斯特。
8月1日,我们安排的接应赵老师夫妇的是接应《英国社会学评论》研究博士后研究员胡正栋博士,于上午10点半在曼彻斯特皮卡迪利车站接到赵老师夫妇后,帮他们拿着行李直接就city walk,边走边介绍曼彻斯特的一些景点,直接送达曼彻斯特市中心万豪酒店 (下排照片左1)。【注释?】
根据赵老师在微信群分享的信息,在之后的两天里,他们参观了曼彻斯特科学与工业博物馆(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城市,该馆专注于展示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历史,馆内收藏了许多与曼彻斯特工业革命有关的展品。还参观了约翰·赖兰兹图书馆(John Rylands Library),馆内收藏的许多珍贵的手稿和古籍成为一座学术宝库,其哥特式建筑风格成为曼彻斯特最著名的历史建筑之一。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Manchester Central Library)则是新古典主义风格,其圆顶和柱廊设计深受罗马和希腊古典建筑的影响(下图左2-4)。
他们还参观了曼彻斯特的罗马堡垒遗址(Castlefield),这是曼彻斯特市内保存较好的古老罗马防御工事的遗迹。是英国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后方隐约可见现代的高楼建筑,构成曼彻斯特城市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交织的一个典型景象。曼彻斯特大教堂(Manchester Cathedral),建于中世纪的这座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耸的塔楼、高大的窗户、精美的彩色玻璃窗、复杂的石雕和尖顶设计闻名。教堂的内部和外部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他们还去了曼彻斯特北区(Northern Quarter)的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Market),这里有独特的老建筑和复古风格的历史建筑如今已被改造成了商店、餐厅和艺术空间。有点像世界上许多城市的当代艺术区那样具有相似的再生和转型特点,如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北京的798艺术区等等。
人民历史博物馆(The People’s History Museum)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致力于保存和传承关于工人阶级历史的记忆,英国劳动人民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民主发展和社会正义运动的历史。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 以其现代、独特的设计以及深刻的展览内容成为了曼彻斯特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文化场所,专注于展示20世纪以来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正栋博士于3日一大早就来到酒店,把赵老师夫妇送到皮卡迪利火车站,送往了去格拉斯哥的火车 (上排照片右1 )。
8月3-7日,格拉斯哥。
8月3日上午11点多,我们安排的志愿人员、格拉斯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南宇航【注释】到格拉斯哥火车站,把赵老师夫妇接送到SEC万怡酒店。
8月4日下午2点,我们安排的另一位志愿人员英国中非桥的执行总裁周霄飞博士,介绍了一位研究生卢纳熙,与南宇航一起陪同赵老师夫妇参观了历史文化遗迹格拉斯哥大学主楼,格拉斯哥大学博物馆,还有一些教学楼,如亚当斯密楼,商学院,统计楼,这些都是周博士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大家还交流一下这个格拉斯哥的历史经济文化,包括造船业中心,还有苏格兰来自英国一些工业化的进程方面,并探讨了一些学术问题探讨。宇航补充道,赵老师还跟他们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国内外居住的不同感受。
以上照片从左至右:@雨巷 袁老师、格大孔院外方院长龙多、杜珍、赵可金、朱光磊、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周申(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8月5日,赵老师夫妇参观了Glasgow Cathedral大教堂,在雨中参观了Riverside Museum和克莱德河,乘坐Sightseeing Tour围绕市中心转了转。Riverside Museum,
8月6日,上午,今天早上从Glasgow Central乘坐火车大约四十五分钟抵达Lanark小镇,去拜访当年欧文创办的社会主义公社,赵老师到?火车抵达拉纳克镇后,走路20多分钟抵达新拉纳克,这是坐落克莱德河山谷中的一个小村庄。距离拉纳克大约2.2公里。据说这个小村庄最早是由苏格兰商人大卫·戴尔(David Dale)在1786年建立,最初的打算是与发明了水力纺纱机的企业家理查·阿克莱特(Richard Arkwright)合作建设新拉纳克,可以利用湍急的克莱德河作为动力来修建水利纺织厂,把新拉纳克建设成为未来的苏格兰“曼彻斯特”。参观了New Lanark。
下午3点,与社会政治科学学院政治学教授、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杜珍Jane Duckett 教授在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会谈。感谢正在格拉斯哥大学做学术交流的南开大学前副校长、全球中国学术院终身院士朱光磊教授的帮助,促成了这次会谈。杜珍对赵老师接受了她的建议,于5日下午和6日上午分别访问了Riverside Museum 和 New Lanark,并很有收获表示高兴。
《坤舆全图》是又一个转文化产品(transcultural prodect)。1)第一张引入中国的现代世界地图,结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地理知识是继利玛窦(Matteo Ricci)于1602年坤舆万国全图 (Kunyu Wanguo Quantu) 。“坤”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代表地,是《易经》中八卦之一,象征着大地和母性;“舆”在古代汉语中有车的意思,但在地理学和制图学中,它指的是承载万物的大地或世界。因此,“坤舆”可以理解为“大地”或“世界”的意思。与其他西方地图的不同之处。这个名字强调了它的中国背景和中西结合的特性。2)“全图”即“完整的地图”,表示这是一张涵盖整个世界的地图。3)比利时科学家和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受清朝皇帝康熙的邀请,成为了钦天监的天文学家,其《坤舆全图》反映了中西方在17世纪的科学和文化交流。4)利玛窦和南怀仁在中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均结合了当时最新的西方地理知识和中国的传统地理知识。这种融合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世界的机会,也促进了中西方在地理学、科技、文化、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交流。
清河实验本省有纵向的比较价值,李强和学生们有一些成果,再把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可以成为一篇很好的文章。
赵:英国的乡村太美了,理解了为什么代议民主起源于英国乡村,梁凯:英国的人文灵魂绝对在乡村
8月7日, 伦敦(二)。【注释?】
中午赵老师夫妇回到了伦敦,已按计划是休整一下。稍事休息后,约我两点出发继续考察学术院院士之家周边出行购物等情况;同时了解代表团的住宿安排等。
先是去了Edgware地铁终点站和购物中心,向工作人员了解伦敦交通付费和线路等情况;接着去了Mill Hill Broadway火车站;经过Rising Sun 餐馆(赵老师居然认出来了),又经过一个老人养老社区,我们下来考察了一番。就是上面前两张照片
从养老社区出来后在转盘边有一家牛肉餐馆,我们院士之家上面介绍的第五条路线介绍过了,
然后我们就去了一家购物园,我想两位老师介绍,在Edgware购物中心里的Sainsbury’s 和购物园附近的Tesco是中等超市;Waitrose和M&S是较高档的超市;ASDA和Morrisons大概是中等偏下;有两家德国的小超市Lido和Aldi属于比较低端的,正好在这个购物园的M&S一边一个。
之后我们去了这次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后面几张都是酒店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张是一个婚礼的家人聚会。赵老师夫妇对这里比较满意,正好有人跟我们聊天。我们了解到他们是上这里来喝下午茶的,赵老师建议我们可以将此增加为第7条Walking and talking的路线,是个好主意。
赵老师夫妇比较便宜的Lidl买了一些吃的,说晚上一起做饭吃。他鸡肉丝炒茄子柳,鸡肉丝炒土豆丝,鸡蛋炒西红柿,我做了麻辣洋葱豆干丝,但是忘了煮饭,好在我们都不大吃主食,土豆和豆腐都有碳水化合物,开心地享用了我们自己动手的成果。这个经历非常难忘,不仅是这近一个月来,唯一的一次接受赵老师夫妇请吃的饭,赵老师不小心打破了我的一个精美的陶彩盘,虽然被修复了,也成为了永久的纪念。
晚饭后,赵老师跟我到我们高尔夫球去打球,虽然只打了五个洞,也算是锻炼了。
8月8-9日, 伦敦 (三)
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 博罗市场是伦敦最古老和最著名的食品市场之一,位于伦敦桥附近的市中心。拥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它是美食爱好者的活力中心,提供多种多样的新鲜农产品、美食和手工艺品。市场摊位出售从有机水果和蔬菜到国际美食、奶酪、肉类和烘焙食品等各种商品。博罗市场还以其热闹的氛围闻名,是当地人和游客体验伦敦美食的热门目的地。【注释】
赵可金夫妇,修整一天,不外出
8月10日,牛津(三)/ 伦敦(四)。
由信托会前主席Ingrid Cornfield 出席,她曾是恩菲尔德市的副市长,现仍任环球世纪出版社社长。余总是项目经理,明天将陪同@德行天下 赵老师一家去牛津等
在这是合影有一个小仪式,@朱光磊 朱校长和@德行天下 赵老师分别向学术院赠送小礼品。
Ingrid亲手摘的苹果和黑莓并亲自做的典型的英国Blackberry and Apple pie
8月11日,温莎 /伦敦(五)。
温莎,伊顿公学,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国王室的韧性“问题比较有意义。以下是ChatGPT 4o的回答,仅供参考。“英国皇室的韧性,或可以理解为其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风潮中屹立不倒的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这种韧性不仅仅体现在王室本身的存续上,还反映在其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维持其作为国家象征的角色,以及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
### 历史背景与适应能力
– **长期的存续**: 英国王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在英国的历代变迁中,王室经历了君主权力的盛衰、宗教改革、内战、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等重大事件。每次变革中,王室都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通过与时俱进的改变,维持了其在英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君主立宪制**: 自17世纪光荣革命以来,英国王室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君主的权力由绝对权力变为象征性权力。通过这种转变,王室在国家治理中保持了一种平衡,与民主制度和现代社会契合,从而避免了许多其他国家君主制的覆灭命运。
### 公共形象与文化象征
– **王室成员的公众形象**: 英国王室通过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尤其是慈善活动、外交访问和国家庆典等,维持了其与民众的密切联系。王室成员的个人形象,如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稳重与献身精神,以及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的现代家庭形象,极大地增强了王室在民众心中的亲和力和支持度。
–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英国王室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逐步融入现代文化。通过参与现代媒体、社交网络和公众活动,王室展现出与时俱进的一面。这种结合不仅维护了传统的威严和庄重,也使得王室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支持。
### 危机管理与恢复力
– **应对丑闻与危机**: 英国王室在其历史上曾多次面临丑闻和危机,如戴安娜王妃的婚姻破裂及其去世、安德鲁王子的性丑闻等。尽管这些事件对王室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通过谨慎的公关策略和王室成员个人的努力,王室通常能够平稳度过危机,并逐步恢复其公众形象。
– **王室成员的变化与更新**: 随着时间推移,王室成员的新老交替也使得王室能够不断更新其形象。例如,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公众形象以及他们的婚姻,为王室注入了现代和全球化的元素,增强了王室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 社会支持与认同
– **公众的支持**: 尽管英国社会中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和对王室制度的看法,但整体而言,英国王室在英国社会中仍然享有较高的支持率。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传统与文化的延续,也源于王室在国家稳定和认同中的象征性作用。
– **国家象征**: 英国王室作为国家的象征,超越了政治和社会的分歧,成为英国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的象征。这种超然地位使得王室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够维持其核心地位。
### 总结
英国王室的韧性源于其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累的适应能力、文化象征性、危机管理技巧以及与民众的深厚联系。尽管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王室通过不断调整和自我更新,保持了其在英国乃至全球的独特地位。正是这种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得英国王室成为世界上最为持久和具有影响力的君主制之一。“
8月12日,伦敦(六)。
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V&A)
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
[英国现代化考察系列之伦敦]逍遥音乐会成立于1895年,是每年夏季连续八周的古典音乐活动,现在每个乐季包含超过70场阿尔伯特厅的音乐会。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的曲目包括格蕾丝·威廉姆斯的音乐会序曲(7分钟)、卡尔·詹金斯的狂想曲(Stravaganza)(20分钟),以及BBC委托作品路易丝·法伦克的第一序曲(7分钟),重头戏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36分钟)。音乐会一开始气势磅礴的序曲和狂想曲,随后萨克斯女神杰斯·吉勒姆(Jess Gillam)的萨克斯管独奏,她惊人的音乐天赋和曲调婉转的萨克斯令全场震撼,在她演奏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随着她的音乐而起伏,一曲演奏完毕全场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她一直连续演奏三首观众才放她离开舞台。当然,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更是令人沉醉,有着神一般的魔力,在30多分钟的音乐冲击下,自己感觉在一种梦境般的幻觉中上下穿梭,身体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和旋律脉动,令人流连忘返。这场音乐会将呈现经典与现代作品的独特组合,展现贝多芬在第七交响曲中的节奏活力和欢乐精神。这场音乐会绝对是对英国文化巅峰的体验,我环顾四周,发现几乎所有面孔都是白人,除了我们前面有几个中国女孩,周围几乎没有非洲裔,甚至印度裔的也不多。这一点和在进入地铁和走到大街上完全不同,英国有它固有的核心文化精神,它可以在考文特花园这样的市井空间以一种润物无声的特殊方式存在,也可以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这样恢弘大气的场合肆意地渲染,其文化核心之稳固和文化外围之包容,都是英国现代化的力量,这一点不能低估。8月13日,伦敦(七)。
皇家汉普顿宫和皇家植物园。汉普敦宫(Hampton Court Palace)
事实上,汉普顿宫周围很大一片都是王室的土地,周围的风景如诗似画,景色宜人。拜访完王宫之后,来到了The Hampton Court Palace高尔夫俱乐部,午在俱乐部草场走了一段路之后,下午来到了基尤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参观,
晚餐 Rising Sun
8月14日,剑桥。
伊利教堂
伊利大主教堂里面有一个雕塑,可能是著名艺术家**乔纳森·克拉克(Jonathan Clarke)创作的《生命之路》(Way of Life)雕塑。它是以铸铝制作,顶部是一个风格化的十字架,下方是一条弯曲的道路。这是对基督徒信仰之旅的现代诠释,蜿蜒的道路象征着朝圣者通往十字架的旅程,而十字架代表着基督教信仰中精神生活的最终目标。该雕塑显眼地安装在伊利大教堂的墙上,与教堂融合历史建筑与当代艺术的理念相呼应,这件艺术品成为大教堂内宏伟哥特式内部的一处焦点,邀请人们沉思并反思它所代表的精神旅程。…..
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它是剑桥大学的艺术和古物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和文物。据该馆亚洲部主任林政升博士介绍,
午餐
我们拜访了剑桥大学露西·卡文迪什学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 Cambridge),现任院长是玛德琳·阿特金斯教授
去年学术院点院士之家对外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接待的第一批代表团就是LCC副院长Alison Vinnicombe带来的剑桥团,包括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 Museum T亚洲部主任林政升博士。大家相约彼此走动起来……今年是第一次单独接待与对话系列论坛无关的国内的代表团,希望以后彼此也走起来……
中餐。。 晚餐,烤鸭
8月15日 伦敦(八)
今天主要打卡了白厅(唐宁街十号)、内阁办公厅、商务和贸易部、文化媒体与体育部、教育部、能源安全与零排放部、环境食品和乡村服务部、外交联邦与发展事务部、卫生和社会福利部、内政部、住房社区和地方事务部、司法部、交通部、财政部等部门,英国的政府部门彼此距离比较近,大多是一些白色建
今天也考察了位于波特兰坊的英国广播公司(BBC)。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
天也到伦敦西区的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欧洲代表处考察。这几年,CGTN在海外有了很快发展。。。,BBC没有总部的概念,英国不同地区都有办公地点,相对灵活。伦敦的BBC大楼仍然是新闻部最主要的办公地点。具体可在https://www.bbcstudios.com/contact/our-locations/ 查看
8月16日 伦敦(九)
主题是英国经济金融以及伦敦的大都市治理,考察了伦敦金融城的英格兰银行、伦敦证券交易所以及部分大企业的伦敦总部所在地等。
走进作为英国央行的英格兰银行博物馆,系统了解了一下英格兰银行的成长史。
支撑伦敦金融城的另一个板块是英国皇家交易所。
我们下午来到伦敦大区新建的City Hall考察,
8月17日 伦敦(十)
最后,借用赵可金教授在2024年七-八月间中国六高校访英群的致谢结束这篇博文:“感谢清华的慷慨资助,感谢全球中国学术院的精心接待,感谢家人的亲情陪伴,感谢一路上无数朋友的无私帮助。面对未来,吾将风雨兼程!”
注释:
- 2023年11月,马丁·阿尔布劳教授在清华大学住了两个星期…
- 感谢非常感谢全球中国学术院邀请的志愿人员接力棒式的接应和陪同!他们是牛津段的@语桐 :UCL博士生程语桐,伯明翰段的@SHU WANG(澍) ,英国大道教育咨询集团总裁、伯明翰华埠商会执行主席王澍斌王总及伯大的几位博士,曼彻斯特段的@William 栋栋 胡正栋博士是《英国社会学评论》期刊的博士后研究员,格拉斯哥段的@小蘑菇兔儿 格大研究生南宇航,南同学明早还要送赵老师夫妇取机场,完成格拉斯哥最后一棒;格拉斯哥的行程较长、还要感谢@Jiangfeng 周霄飞博士,他是中非桥执行总裁、英中科创(创始)会长。很高兴你们都认为这段经历对你们也是有益的。前面我已经向赵老师和袁老师约稿了,如果书出版了,你们的名字和照片都会与书一起存世的,再次感谢大家🙏
- 我们在向志愿人员分配工作前交代,要确保从车站到酒店和酒店回车站的顺利通畅,并且报销送往迎来的车费。各种参观景点是否陪同取决于彼此的时间和兴趣。
全球中国学术院终身院士朱光磊教授携全家访问英国(2024年8月2日至11日)
继2023年全球中国学术院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之后,2024年8月2日至11日,全球中国学术院终身院士、南开大学前副校长朱光磊教授访问了英国。这是学术院首次接待来自中国的院士,我们期望通过与朱光磊教授的进一步交流,扩大与中国及相关学术界的联系和影响,同时宣传“院士之家”对院士及其家属的温馨接待,树立全球院士接待的典范。虽然朱教授的行程短暂,但整个过程值得在此分享,以供全球各地的学术院院士及相关单位参考。
1. 邀请安排
2024年6月初,朱光磊教授与我联系,表示他将在暑假期间访问英国。经过与负责院士工作的副院长彼得·施罗德(Peter Schröder)教授的沟通,我们联名为朱校长【注释1】签发了邀请函。邀请函中明确说明,作为学术院的院士,他本人和家人均可在我们的“院士之家”免费住宿一周(详见院士待遇第12项,此外还包括其他多项待遇)。朱校长表示,希望通过访问英国及与学术院的互动来扩大学术影响。同时,他也愿意顺便做学术讲座,并提供了两个讲稿:一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与逻辑”,另一个是“现阶段中国阶层格局变化的十大新特点”。由于此次行程还包括与格拉斯哥大学的深度交流,他将先前往格拉斯哥,再到伦敦。他对学术院表示感谢,但已预订了旅店,因此,不会在学术院的“院士之家”住宿。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学术院的院士待遇。这样,未来院士及其家人到伦敦时,就可以避免像朱校长及其家人这样在食宿和交通等方面的额外支出。
2. 格拉斯哥活动
根据朱校长的行程安排,他们于8月2日至7日在格拉斯哥的活动由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政治系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杜珍(Jane Duckett)教授负责接待与安排。在此,仅分享其中两例。
以下照片展示了朱校长参观格拉斯哥市政厅的情景。左边的照片是在一个会议室或议事厅,华丽的木质装饰风格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对细节的关注,雕刻精美,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彩绘玻璃窗是格拉斯哥市政厅内部的一大特色,这些玻璃描绘了象征性图案或城市徽章,展示了格拉斯哥的历史和文化。右边的照片中,天花板上的雕刻和绘画十分精美,许多地方使用了大理石和金箔装饰,展现出当时市政府的权威和富裕;大型的历史油画以及复杂的铁艺栏杆,这些元素体现了市政厅作为城市权力象征的重要性。市政厅作为城市的象征,反映了格拉斯哥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
由于朱校长访问韩国的原因,他到英国度假的日期推迟到了八月初。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访问格拉斯哥的时间有所重叠。在朱校长的帮助与协调下,促成了杜珍教授与赵可金教授的会谈。以下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可金教授的爱人、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龙多、杜珍教授、赵可金教授、朱光磊校长及孔院中方院长、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周申。之后,他们与孔院的老师们一起参观了校园。
3. 伦敦市区及周边的活动
8月8日晚上7点多,我来到位于Willesden Green的朱校长下榻的旅店,欢迎他们全家。感谢朱校长的体贴,这里的邮编是NW2,与学术院的院士之家(NW7)只有不到20分钟的车程,在偌大的伦敦几乎可以说是近邻了!基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我们加了两句“食国际餐、交四方友”,并选择了他们驻地附近的一家土耳其餐馆来接待他们。这家Lezziz Charcoal Grill餐馆内部装饰简约,但氛围温馨,提供正宗的土耳其烤肉和丰富的地中海美食。以下照片左上为我们的“大家庭照”(自左至右):朱校长的儿子、儿媳、夫人、孙女、他本人和我;在享用完丰富的地中海沙拉后,上来的烧烤大餐相当于左下图中的两倍,之后的甜食和茶也都挺别致。席间,我们讨论了中餐与土耳其餐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欣赏对他们这种“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朱校长说,英国的餐厅比国内的热闹,餐后回来的路上,我注意到不少餐厅也挺冷清的,说明我的选择还不错,大家也挺满意。我认为,出国时间宝贵,穿衣除外,食住行都应该是与在国内不同的体验。
8月9日至10日,朱校长一家在朋友和学术院后勤经理刘大卫的陪同下,分别参观了伦敦及周边的景点。
10日下午,朱校长及全家来到学术院的院士之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以下照片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分别是:我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朱校长向学术院赠送了礼品。他表示,这是天津杨柳青的“莲年有余”年画【注释2】,愿它为全球中国学术院带来美好的祝愿。接着,赵可金教授分别向我和学术院信托会前主席、环球世纪出版社社长Ingrid Cranfield 赠送了小礼品。
以下这张是扩大的“大家庭照”,包括朱校长一家三代五口及一位朋友、赵老师一家三口、学术院的四位工作人员。除了我和Ingrid之外,还有后勤经理刘大卫(后排右四)和项目经理余莉(后排右一)。感谢他们二人分别驱车陪同两家到牛津等地参观访问。
接下来是自由交流时间(见以下照片)。
晚宴为西餐,分别在两个餐厅举行:10人在主餐厅,朱校长的儿子一家三口在花园房餐厅(见下图上排左右)。事后才意识到,这三道菜是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风味的组合。
- 头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地中海风格的调味牛油果(Seasoned Avocado),牛油果去核后一分为二,在果肉中淋上意大利香醋、橄榄油,并撒上黑胡椒。这道菜突出牛油果的奶油质感和淡淡的坚果香气,同时意大利香醋的酸味和橄榄油的果香增添了层次感;另一部分是香草腰果甜菜根沙拉(Beetroot Salad with Basil and Cashews),使用了在附近农场自己采摘的甜菜根,煮熟后搭配新鲜的罗勒叶和腰果,再拌上橄榄油,形成一种既清新又带有坚果风味的沙拉。
- 主菜:由于朱校长表示他想吃烤鱼,因此我们准备了烤蛋黄酱三文鱼配海松草、黄油小土豆和紫芥兰(Gratinéed Salmon with Samphire, Buttered Potatoes, and Purple Sprouting Broccoli),这道菜结合了许多法式料理的经典元素,因此可以归类为法式风味的菜肴。
- 甜点:苹果黑莓派(Apple and Blackberry Pie)和奶油,都是Ingrid自制的。这是一道经典的英式甜点,结合了苹果的甜味和黑莓的微酸,外皮酥脆,内馅多汁,再配上绵滑浓郁的自制白色奶油,奶油的洁白与派的金黄、果馅的紫红形成了漂亮的色彩对比,不仅提升了整体的餐桌体验,其乳香与派的果香结合在一起也形成了鲜明的口感对比,营造出非常舒适的味觉享受。【注释3】
最重要的是,制作这两个苹果黑莓派的每一个苹果和每一粒黑莓都是Ingrid亲自采摘的,希望我们的学术院院士和家人在院士之家能够真正体验到家的感觉,并带走亲情般的美好记忆。
晚餐后喝咖啡和茶,这种综合了健康、习惯、文化和社交等多重因素的饮食行为,为晚餐后的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益处。以下照片展示了大家一边喝饮料一边聊天的场景,从餐厅一直到花园,最后大家都尽兴而归。
下排右边的照片是第二天早上我到朱校长的住地为他们全家送行。当问及朱校长到英国后是否想家时,他说:“全家都在这里,并且享受到了院士之家的家庭式接待,当然会想这个家啊!”目送着小巴把朱校长全家带往机场,心中对这次我们学术院的同事和团队首次接待学术院院士及其全家的默契配合感到由衷的感佩!
注释:
1. 2018年,在第五届全球中国对话——全球正义治理的筹备期间,我们邀请到的中方主旨发言嘉宾是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由于一开始被介绍的是“朱校长”这个称谓,之后我们便沿用了这一称呼。
2. 这是一幅起源于明代的中国著名民间艺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画中的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尚,儿童象征着纯真与希望,鲤鱼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此画名为“莲年有余”,这四个字取其“年年有余”的谐音。
3. 这里详细介绍了晚宴的内容,对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是多余的。然而,以下几个例子鼓励我在博客中自由写作。
- 记得我们的英文编辑在编辑“全球中国学术院两天团建活动:融合学术洞察与文化、历史及自然探索”的博文时,建议删掉在“真正的希腊”The Real Greek餐厅点餐及相关议论的部分,因为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内容“枯燥”(boring)。
- 这让我想起了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文化鸿沟——中国生长的英国播音主持人手记》,作者是柯鸿冈(Paul Crook),出版于2017年。这是一本中文书,他认为不宜翻译成英文,因为对英国人来说会觉得“枯燥”(boring)。我接受了他的判断,因为他在英语和中文的双重语境中成长。鸿冈的父亲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1910-2000)是英国共产主义者、作家和教师,母亲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1915-2023)是英属加拿大籍社会人类学家、教授、教育家。他们合著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1959)和《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9)等书籍。他们从1949年起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
-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美编在《环球出版社出版指南与体例》中的“中英双语排版规则”(3.1.2 GCP style rules for rendering Chinese-English dual languages)加了一段话:“给英文读者的注释:以下两节(3.1.2 和 3.1.3)与您无关。它们主要包含有关环球世纪出版社海外中文版本排版的信息,这种将英文和中文排版风格结合起来的跨文化过程是为海外中文读者服务的”(第26页)。我借用这个注释,作为给我所有博文读者的说明,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读者。
常向群,2024年8月22日
Impressions and Reflections on Visiting Birmingham in the UK
Impressions and Reflections on Birmingham in the UK[1]
July 30-31, 2024
ZHAO Kejin, YUAN Lijuan
On July 30th, after approximately a two-hour journey, departing from the scholarly haven of Oxford, rich with academic atmosphere, we arrived at the birthplac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irmingham.! Birmingham, as the industrial hub of central England, is also the second-largest city in the UK after London, and it’s a magical place with many stories!
For many who still perceive the UK through the various news of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or the Premier League teams, it’s unavoidable to recognize the over 200 year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at the UK began. This era propelled human technology, wealth, art, and life to a peak period, significantly widening the modern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We can’t help but ask, did all this originate merely from the bubbles rising in Watt’s eyes?
Next to our hotel was the ancient canal path of Birmingham, with many old buildings and facility remnants from its days as a loading and unloading dock still preserved. One can imagine the bustling scenes and the sweaty work environment of the past, as people laboured hard for a better future! In the period around 1776, Britain’s production was still backward, markets were fragmented, and there were some gaps between people and a life of more wealth and freedom! Many people traveled long distances, setting sail across the ocean to seek a free and beautiful world, while those who stayed had to think hard within the existing structure to seek breakthroughs!
Top Left Photo: This is a view of the canal area in central Birmingham, featuring historical landmarks such as ‘Regency Wharf’ and ‘Rum Runner Works,’ part of the city’s extensive canal network. The photo shows the coexistence of red brick buildings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highlighting the blend of old and new in this area. Top Right Photo: This is Brindley plac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central Birmingham, known for its beautiful canal scenery,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modern facilities. The modern buildings on the left contrast with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on the right, with high-rise buildings and bridges over the canal adding layers to the cityscape, showcasing the city’s diverse development and vibrant urban character. Bottom Left Photo: This is a building in Birmingham’s canal area, with an old crane and pulley system on top, once used for canal cargo loading and unloading, symbolizing the ca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activity of the past. The large mural depicting plants on its exterior wall combines industrial,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elements of the canal area. Bottom Right Photo: This is an iron bridge in Birmingham’s canal area, manufactured in 1827 by the Horseley Iron Works in Staffordshire, known for high-quality iron products. The bridge showcases 19th-century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design, reflecting the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achievements of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Birmingham is indeed the birthplace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ever, the secret of British industrialization has not been extended to ecological research. Britain, an island nation surrounded by the sea, relied heavily on maritime transport. However, focusing only on the sea wouldn’t have led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s seen in Indonesia and India, where no such revolution occurred.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closely linked to canal digging, similar to China’s Grand Canal and the Red Flag Canal in Linzhou, Henan.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Britain had no canal system of its own. The presence of the Pennine and Cambrian Mountains caused rivers like the Thames, Severn, and Trent to flow into the North Sea and the Irish Sea, preventing inland water retention and hindering transportation. Carriage transport was backward. However, as factory handcrafts transformed into machine-driven large-scale industry, with factories emerging in 1721, Watt inventing the steam engine in 1776, trains appearing in 1830, and a nationwide railway network established by 1850, it’s clear that railways were a result, not a driver, of industrialization. Over a century before railways, industrialization accelerated du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water Canal in 1759.
The digging of canals was spurred by coal and iron ore discoveries in Manchester and Birmingham, with canal transport capacity far exceeding that of carriages. This success prompted British merchants to invest in canal systems. James Brindley planned the Grand Cross Canal, linking Liverpool on the west coast, the Mersey River, and London on the east coast, the Thames River, with the Humber River and Severn River ports. Birmingham,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is canal, gained immense industrialization opportunities, poised at this historical crossroads to seize them.
Thus, Birmingham is an industrial city pulled by the Grand Cross Canal, the mother river of British industrialization. This foundatio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nd Junction Canal, transforming Britain’s ecological system and setting the stage for industrialization. The engine of the British Empire was ignited, leading the UK into a new era of world history.
Top Left Photo: This is a serene section of the canal area in Birmingham, with three Canadian geese (Branta canadensis) leisurely swimming. The sign on the building’s lower right corner reads ‘The Malt House,’ a historic restaurant or pub in the canal area, showcasing the perfect blend of nature and man-made structures. Top Right Photo: This is a view of the canal area in central Birmingham, with historic red brick industrial or warehouse buildings on the left, now possibly repurposed for modern use, and modern glass buildings on the right, highlighting the stark contrast between old and new. Bottom Photo 1(from left to right): This is a view from inside a canal tunnel in Birmingham, looking out towards the red brick buildings and the small path along the canal, with bridges and modern buildings in the distance, showcasing the blend of old and new in the canal area. Bottom Photo 2: This is part of the ‘Mailbox’ building in central Birmingham, a landmark combining shopping, dining, hotels, and offices. The photo shows restaurant or bar signs like ‘BOX’ and ‘Pitcher & Piano,’ located within the Mailbox.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blends modern and traditional elements, reminiscent of commercial areas near Shanghai’s City God Temple, perhaps inspiring modern large shopping and entertainment complexes. Bottom Photo 3: This is the exterior of a traditional pub in Birmingham, with signs by the door listing services such as traditional hand-pulled ales and ciders, heated smoking area, open fire, bar snacks, and disabled facilities, reflecting the traditional décor and typical atmosphere of British pubs. Bottom Photo 4: This is a statue of Edward VII in Victoria Square, Birmingham, with the base inscription explaining his reign as K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1901 to 1910. As the eldest son of Queen Victoria, during his reign, h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ritain’s posi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nd its social progress by promoting social reforms and modern diplomatic policies. Victoria Square is also home to many other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artworks, as well as important buildings like the Birmingham Town Hall and the Birmingham Museum and Art Gallery.
If James Brindley’s planning of the Grand Cross Canal started the engine that ushered the UK into a new era of world history, then James Watt’s discovery of steam’s industrial value and his invention of the machines to harness that value radically transformed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Following Watt, many others pushed these unprecedented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to new heights.
These two photos were taken at Birmingham’s Thinktank Science Museum, located at Millennium Point, an interactive science museum showcasing various exhibits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modern technology. Left Photo: This is an ancient steam locomotive, demonstrating the complexity and aesthetic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design includes large drive wheels, a complex piping system, and various valves and instruments. Its working principle involves burning coal or wood to heat water, generating steam whose pressure drives pistons, which in turn rotate the wheels, showcasing the engineering achievement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the steam power era. Steam locomotives were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ation fields in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propelling the progres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ight Photo: This is a high-wheeled bicycle (Penny-farthing) that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design aimed to increase riding speed since a larger front wheel could cover more distance per rotation. However, due to its instability and tendency to cause falls, it was later replaced by safer and more practical modern bicycles.
Our world is a time-space combination based on energy. With humanity’s current cognitive abilities, we can only perceive and utilize about 5% of time-space energy, with much of the unknown world awaiting our exploration! The exploratory spirit of Watt and his successors, given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has already created such a brilliant situation. Imagine the future with countless possibilities, where we seek the value of life in the interplay of the finite and the infinite! What we can see is always just a small part of the totality we possess. Discovery pertains to stock; invention pertains to increment; exploration pertains to infinity. This perhaps embodies the profound and implicit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In the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various races, countries, or civilizations!
During our two-day flying visit in Birmingham, another deeply touching aspect was the presence of a group of people from our homeland, overseas Chinese! For livelihood or studies, they left their homeland, rooted themselves here, and sought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facing imaginabl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However, they are a wise group, finding suitable living spaces with their strong vitality, integrating into the local energy environment, and becoming one with it! Whether from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Chinese saying that ‘a tree thrives by moving, and a person thrives by relocating,’ migration is about opening up new energy fields.
Left Photo: President Wang Shubin of the British Avenue Consulting Group with his colleagues (middle front row and back row) hosted a Cantonese meal for Professors Zhao and Yuan at Chung Ying Cantonese Restaurant, ranked third among the best Chinese restaurants in Birmingham. Right Photo (from left to right): Dr Yongjian Li, Prof ZHAO Kejin, Ms YUAN Lijuan and Dr Mengda WU in front of a blue plaque commemorating Professor Li Siguang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Photo 1(from left to right): Above the commemorative plaque for Professor Li Siguang pointed out by Professor Zhao Kejin, from top to bottom, are plaques for Charles Lapworth (1882-1923, pioneering work on mountain range formation), Frederick Shotton (1949-1974, advancing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Professor Li Siguang (1889-1971, geologist and politician,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ge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 research, received a doctorat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n 1927). Photo 2: Chris and Maggie with Professors Zhao and Yuan in front of the Joseph Chamberlain Memorial Clock Tower (Old Joe) at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s Edgbaston Campus, showcasing the university’s history and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al style. Photos 3 and 4 (from left to right): Ms YUAN Lijuan, Prof ZHAO Kejin, Dr Yongjian Li, Dr Mengda Wu and Dr Deqing Rong of Birmingham University looking up at the clock tower.
The spread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accompanied by human migration, with outward movement always being a positive choice for growth! A child cannot be sheltered under their parents’ wings forever, nor can a nation remain isolated in arrogance!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bloodlines and genes gives birth to greater wisdom; stagnation and self-righteousness are undesirable! Buddhism teaches that despising others is a great sin, perhaps laying a spiritual foundation for integration! This integration does not mean the disappearance of uniqueness but finding commonality in differences, learning from others to accurately position oneself, and giving the unknown world necessary respect![2] Just like Birmingham’s extensive canal network or China’s historical Grand Canal, utilizing existing waterways and creating new channels have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and trade across regions, diminishing divisions and differences, while conflict and opposition often come with isolation and barriers!
As the train heads towards Manchester, the scenery outside the window keeps shifting, and the future awaits ou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Edited by Xiangqun Chang, 1st August 2024
[1] Editor’s Note: This blog is edited by Xiangqun Chang. The extensive footnotes aim to use the blog as an example for help to understand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 The captions of all the photos, proofreading,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were assisted by ChatGPT-4o.
- Professor ZHAO Kejin, Vice Dean of th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and Director of the Global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long with his wife, Yuan Lijuan, were invited by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 to conduct an investigation tour and academic exchanges in the UK from July 27 to August 24, 2024. The theme of the investigation tour is ‘Modernization of the UK and Its Glob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heir travel route included London-Oxford-Birmingham-Manchester-Glasgow-London-Cambridge, etc. At each location, volunteers arranged by the academy were present to receive or accompany them.
- We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Zhejiang UK Association (ZJUKA) for providing contacts in Oxford, Birmingham, and Glasgow. ZJUKA was one of the supporters of the 2nd Global China Dialogue on ‘Transculturality and New Global Governance’ in 2015. About the ‘transculturality’, in the postscript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st Global China Dialogue: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 pointed out, ‘Another key outcome of this dialogue wa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types of dialogue. Cross-Cultural Dialogue refers to exchanges betwe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iming to understand and respect each other’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tercultural Dialogue involves deep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o build bridges and reduc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Transcultural Dialogue goes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a single culture, integrating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o create new cultural consensus. The Global China Dialogue platform will address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Transcultural Dialogue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of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coexistence, and prosperity’ (Page 45, 2016).
- The book Walking for Peace: Transcultural Experiences from a Journey in China, edited by ZJUKA’s founding president Lady Xuelin Li Bates, has been published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by our Global Century Press.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blog posts of her husband, Lord Michael Bates, during his walk from Beijing to Hangzhou in 2015, mark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victory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book is part of the ‘Three Eyes Transcultural Series,’ requiring authors to write with three perspectives: ethnic Chinese, culturally Chinese, or having some overseas living experience, and once own working experience. As a ‘son-in-law of China,’ some of Lord Bates’ content reflects this perspective. The book also presents a comparative viewpoint; while Lord Bates served as the UK’s Minister of Sta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e contemplated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ies of China, Korea, and the UK during his walk along the Grand Canal.
- The Birmingham visit of ZHAO Kejin and YUAN Lijuan was hosted and arranged by Wang Shubin, President of the UK Pathway Consultancy and Executive President of the Birmingham Chinatown Chamber of Commerce, along with his colleagues.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blog post on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s website is also a token of appreciation for their assistance during Professor Zhao and Ms. Yuan’s visit to Birmingham.
[2] Editor’s Note:
- This blog, co-authored by ZHAO Kejin and YUAN Lijuan, vividly presents the 16-character methodology of renowned Chinese sociologist and anthropologist Fei Xiaotong: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oneself,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others, share the beauty with all, and achieve harmony in the world.’ For example, Mr Shubin Wang welcomed Professor Zhao and Ms. Yuan with Cantonese cuisine at Chung Ying Cantonese Restaurant, ranked third among the best Chinese restaurants in appreciating Chinese food in the UK. Numerous photos of canals, buildings, daily life, plaques commemorating scientists, and museums exhibit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others.’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natural, cultural, industrial elements, and diverse food cultures demonstrates ‘sharing the beauty with all.’ In their reflections at the end of the blog, the authors mention that ‘finding commonality in differences means learning from others to accurately position oneself and giving due respect to the unknown world!’ This echoes the transculturality promoted by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 and, in some sense, surpasses the concept of ‘achieving harmony in the world,’ resonating with Fei’s later advocacy of ‘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
- Global Century Press publishes a series of books on eight themes, including: Chinese Concepts, Chinese Discourse,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the Worl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hina and the Chines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hree Eyes” Transcultural, Research on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Cutting-edge and Avant-garde Studies. Each series includes academic works, policy research,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popula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ooks. The book Walking for Peace has the nature of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featuring over 300 colour photos and numerous photo descriptions provided by authors with sociological training, reflecting methods of visual sociology and visual anthropology. The blog also has a certain glob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many photos. Global Century Press looks forward to adding a new book to the ‘Three Eyes Transcultural Series’ titled ‘Investigating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Modern Britain’ (tentative title), with this blog possibly being included.
行走英国之伯明翰印象及感想
行走英国之伯明翰印象及感想[1]
2024年7月30-31日
赵可金 袁丽娟
7月30日早,经过大概两小时的车程,我们就从浓郁书卷气息的学术胜地的牛津来到了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伯明翰!伯明翰,作为英国中部的工业重镇,也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同时它是个神奇的有故事的地方!
如果很多人还在从英王室的各种新闻、从英超的各大球队来认识英国,不可回避的是英国开启的两百多年的工业化时代,这一时代把整个人类的科技、财富、艺术、生活等推向了一个巅峰时期,也正式拉开了东西方近代的发展差距!我们不禁会问,这一切的发端,难道仅仅是因为瓦特眼中那一串串升腾的气泡吗?
酒店旁边便是伯明翰古老的运河故道,至今还保存了当年作为装卸码头的很多老建筑和设施遗迹,可以想象出当年的人声鼎沸场景和挥汗如雨的工作画面,人们为了获得更美好的未来生活,努力劳作!1776年前后的英国,生产还是落后的,市场还是割裂的,人们跟拥有更多财富的自由生活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很多人不惜长途跋涉,扬帆远行去大洋彼岸,去寻找自由美好的世界,而留下来的人,更需要在固有的结构中去苦苦思考,寻求突破!
左上图:这是位于英国伯明翰市中心的运河区景色,其地标包括“Regency Wharf”和“Rum Runner Works”这两个历史悠久的伯明翰运河网络的一部分。照片中红砖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并存展现了这个区域的新旧结合。右上图:这是伯明翰市中心的运河区布林德利广场(Brindleyplace)及其周围区域,这里以其美丽的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和现代设施而闻名。照片左侧是现代建筑,右侧前面是历史建筑,后面的高层建筑和运河上的桥梁增加了城市景观的层次感。运河上有一座拱桥连接两岸。这种新旧建筑的结合展示了伯明翰城市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既有历史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特色。左下图:这是伯明翰运河区的一栋建筑,建筑上方有一个旧式吊臂和滑轮装置,这个吊臂曾用于运河货物的装卸,象征了过去的运河贸易和工业活动,显示了这个区域的工业历史。其外墙上有一幅巨大描绘植物的壁画,展示了伯明翰运河区工业、艺术与历史元素的结合。右下图:这是伯明翰运河区的一座铁桥,是由位于斯塔福德郡的以高质量铁制品闻名的霍斯利铁工厂(Horseley Iron Works)于1827年制造的。此桥梁展示了19世纪的工业技术和设计风格以及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工程和制造方面的成就。
在伯明翰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然而,对于英国工业化的秘密,一直没有拓展到生态体系的研究上。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都是海洋,英国运输更依赖于海洋。然而,如果只关注海洋,是不会产生工业革命的,就像印度尼西亚、印度都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运河挖掘有很大关系,类似于在中国的大运河及河南林州看到的红旗渠。
英国在18世纪之前没有自己的运河体系。由于奔宁山脉和坎布里亚山脉的存在,导致英国的泰晤士河、奎文河、特伦特河等均向四周流入北海和爱尔兰海,英国内陆存不住水,交通很不便利,马车运输很落后。然而,随着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1721年出现了工厂,177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830年出现了火车,1850年才建立了全国铁路网。显然,铁路是工业化的结果,不是工业化的动力。在铁路出现之前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工业化之所以加速发展,与1759年开凿布里奇沃特运河有关系。
之所以开凿运河,与曼彻斯特和伯明翰发现煤矿和铁矿有关系,运河运力要大大高于马车。这一运河的成功刺激了英国商人集资开凿运河体系。詹姆斯·布林德利规划了大交叉运河(The Grand Cross),将西部港口利物浦-默西河和东部港口伦敦泰晤士河、东北港口赫尔的亨伯河和西南港口布里斯托塞文河连为一体,伯明翰就处于大交叉运河的交叉点上,伯明翰获得了工业化的巨大机遇。在这样一个历史交叉点上,等待着伯明翰的就是能否抓住机遇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伯明翰是大交叉运河拉来的工业城市,大交叉运河是英国工业化的母亲河。后来,在这一基础上,大交叉运河发展成为大串联运河(The Grand Junction),英国的生态体系彻底改变了,工业化的历史舞台已经搭建,日不落帝国的发动机已经开启,英国率先步入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左上图:这是伯明翰运河区的一段宁静水域,有三只加拿大鹅(Branta canadensis)在悠闲地游动。建筑右下角的标牌显示“The Malt House”(麦芽屋),是运河区的一家历史悠久的餐馆或酒吧,展示了自然与人造建筑的完美结合。右上图:这是伯明翰市中心运河区的一个景象。照片左侧是历史悠久的红砖工业或仓库建筑,现在可能被改造成现代用途。右侧是现代的玻璃建筑,与历史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图一(自左至右):这是伯明翰运河区的一个运河隧道内的视角向外看,可以看到红砖建筑和运河岸边的小路,运河上方的桥梁和远处的现代建筑,展示了伯明翰运河区新旧建筑融合的特点。下图二:这是位于英国伯明翰市中心的“Mailbox”(邮箱)建筑的一部分,这个标志性建筑集购物、餐饮、酒店和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餐厅或酒吧的标志,如“BOX”和“Pitcher & Piano”,这些都是位于 Mailbox 内的餐饮场所。Mailbox 的建筑风格结合了现代和传统元素,有点像上海的城隍庙附近的商业区,也许现代大型购物娱乐等综合体由此获得了灵感。下图三:这是英国伯明翰一家传统酒吧的外观,门旁的标牌上写的服务项目包括传统手工拉制啤酒和苹果酒、加热的吸烟区、开放火炉、酒吧小吃、残疾人设施,体现了英国酒吧的传统装饰风格和典型氛围。下图一:这是位于伯明翰维多利亚广场(Victoria Square)的一座雕像,雕像基座上刻字说明这是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他在1901-1910年期间担任英国国王。作为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子, 他在统治英国期间,通过推动社会改革和现代外交政策,显著提升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社会进步,该雕像是为了纪念他对英国的贡献而建造的。广场上除了爱德华七世的雕像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和艺术品。维多利亚广场也是市政厅(Birmingham Town Hall)和伯明翰博物馆与美术馆(Birmingham Museum and Art Gallery)等重要建筑的所在地。
如果说詹姆斯·布林德利规划的大交叉运河(The Grand Cross)开启了英国率先步入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发动机,那么詹姆斯·瓦特发现的蒸汽的工业价值,进而发明了转化这种价值的机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样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后,一群又一群的后来者,把这场史无前例的发现和发明大潮推向一个个新高度!
这两张照片拍自伯明翰的Thinktank伯明翰科学博物馆(Thinktank Birmingham Science Museum),该博物馆位于伯明翰千禧点(Millennium Point),是一个互动式科学博物馆,展示了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机车到现代科技的各种展品。左图:这是一台古老的蒸汽机车,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制造的复杂性和美学。其外观包括大型的驱动轮、复杂的管道系统和各种阀门和仪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煤炭或木材来加热水,产生蒸汽,蒸汽的压力驱动活塞运动,进而带动轮子旋转,展示了蒸汽动力时代的工程技术成就及科技进步。蒸汽机车曾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广泛用于工业和运输领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右图:这是在19世纪末期非常流行的高轮自行车(Penny-farthing),也被称为“前高后低自行车”。前高后低自行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增加骑行的速度,因为较大的前轮每转一圈可以覆盖更大的距离,但由于其稳定性差和容易导致摔倒受伤,后来被更加安全和实用的现代自行车所取代。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以能量为基准的时空组合。以人类现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们仅仅可以感知和利用时空能量的5%左右,而大量的未知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瓦特以及他的后来者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在他们有限的资源前提下,已经开拓出如此辉煌的局面。试想未来,我们更是有无数种可能,在有限与无限的博弈中,去寻求生命的价值!我们所能看到的,总是我们所拥有的总和的一小部分。发现,针对存量;发明,针对增量;探索,针对无限量,这也许就是汉语词意的博大精深,准确而含蓄!而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各个种族、国家、文明,又毫无差别!
在伯明翰仅仅两天的行程中,另一个让我触动很深的是这里的一群人,一群来自故乡的人,海外华人!他们为生计、为学业……离开故土,扎根在这里,在东西方文明的交集地带寻求发展,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又是智慧的一群,以他们强大的生命力,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生存空间,发挥自身的能量优势,利用当地的能量环境,融为一体!无论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出发,还是中华文化讲的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训,迁徙就是开辟新的能量场。
左图:英国大道咨询集团的王澍斌总裁(前排中间)与他的同事在英国最佳中餐馆排名第三的伯明翰粤菜馆(Chung Ying Cantonese Restaurant)用粤菜为赵袁二位老师接风。右图:伯大的李永健博士和武孟达博士在伯明翰大学的楼前与赵袁二位老师在有李四光教授的蓝色纪念牌前合影。
图一 (从左到右):在赵可金教授手指着的李四光教授的纪念牌的上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查尔斯·拉普沃斯(Charles Lapworth, 1882-1923,进行了关于山带形成的开创性工作)、弗雷德里克·肖顿(Frederick Shotton, 1949-1974,推进了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李四光教授(Professor Li Siguang, 1889-1971,地质学家和政治家,为中国地质学和自然资源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于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图二:Chris和Maggie与赵袁二位老师在伯明翰大学主校园爱德巴斯顿校园(Edgbaston Campus)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钟楼前合影。这座钟楼的正式名称是“约瑟夫·张伯伦钟楼”(Joseph Chamberlain Memorial Clock Tower),又被称为“老乔”(Old Joe)。这一建筑群展示了该大学的历史和新古典时期的建筑风格。图三、四:赵袁二位老师与伯大的李永健博士,武孟达博士,荣德清博士仰望钟塔。
人类文明的传播伴随着人类迁徙的脚步,脚尖向外永远都是成长的正态选择!一个孩子不能闭锁在父母的羽翼下,一个民族不能封闭在自大的氛围中!不同血脉基因的融合,诞生出更强大的智慧,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可取!佛家讲轻视别人是极大的罪恶,也许就是为融合做精神托底!而这种融合,不是独特性的消失,而是在差异性中找共性,是以他人为鉴,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给予未知世界必要的尊重![2] 就像伯明翰四通八达的运河,像中国历代修葺的大运河,其中有固有河道的利用,也有人工接洽的开凿,顺畅的水道便利了东西南北的沟通,互通有无淡化了分歧和差异,而冲突和对立,往往伴随的都是孤立隔绝和阻断!
列车向着曼彻斯特行驶,窗外的景色不断推移,前方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
常向群 编,2024年8月1日
[1] 编者注:本博客图文由常向群编辑并加注,较多的脚注及图说旨在以此博客为例帮助读者了解全球中国学术院。校对和图说由ChatGPT-4o辅助完成:
-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可金教授及夫人袁丽娟女士应全球中国学术院的邀请,于2024年7月27日至8月24日到英国展开调研、访问和学术交流。调研访问的主题是“近代英国现代化及其全球发展经验研究”。他们的游走路线是伦敦-牛津-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伦敦-剑桥等。每到一处都有由学术院安排的志愿人员接待或陪同。
- 感谢英国浙江联谊会(ZJUKA)帮我们提供了牛津、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的接待人员。ZJUKA曾经是第二届全球中国对话“转文化(transculturality)与新型全球治理”(2015)的支持单位。关于”转文化“,我在第一届全球中国对话”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比较“文集的“编后语”中曾指出,“此次对话的另一个关键成果是认识到几种对话的异同。跨文化对话(Cross-Cultural Dialogue)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旨在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际文化对 话 (Intercultural Dialogue)指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以建立沟通桥梁,减少误解和 冲突;转文化对话(Transcultural Dialogue)指超越单一文化界限的交流,融合不同文化元 素,创造新的文化共识。全球中国对话平台将通过转文化对话来应对全球治理的挑战,并探索互惠共生、共存和繁荣的可能性“(第45页, 2016)。
- ZJUKA的创始会长李雪琳·贝茨勋爵夫人(Lady Xuelin Li Bates)编辑的《为和平徒步——中国之旅的转文化体验》一书由我们环球世界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和中文版。此书是基于雪琳的丈夫麦克·贝茨勋爵(Michael Bates)在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的北京—杭州徒步日志博文。此书被列为“三只眼转文化系列丛书”,要求作者在写作时带有华人、文化华人或在海外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华人和职业人三重视野。麦克·贝茨勋爵是“中国女婿”,书中有的内容带有相关视野。此书还呈现出一定的比较视野,麦克时任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在沿着大运河徒步时也对中国、韩国和英国的造船业做了一定的思考。
- 这次赵可金和及袁丽娟的伯明翰之行是由英国大道咨询集团总裁兼伯明翰华埠商会执行会长的王澍斌先生及他的朋友Chris和Maggie接待安排的。全球中国学术院网站发表这篇博文也是表达对他们在赵教授及夫人的伯明翰之行提供帮助的感谢。
[2] 编者注:
- 赵可金和及袁丽娟合写的“伯明翰印象记”,生动地呈现了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的16字方法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例如,英国大道咨询集团的王澍斌总裁在英国最佳中餐馆排名第三的伯明翰粤菜馆(Chung Ying Cantonese Restaurant)用粤菜为赵教授和袁女士接风(在英国欣赏中国美食);大量的运河、建筑、生活、科学家纪念牌、博物馆等照片呈现的是“美人之美”;从传统到现代、自然、人文与工业以及不同饮食文化的并存,展现出“美美与共”的态势;作者在文章最后的体会中提到“这种融合,不是独特性的消失,在差异性中找共性,是以他人为鉴,给自己准确的定位,给予未知世界必要的尊重”,这个观点与注释1中几次提及的全球中国学术院推动的转文化观念非常接近,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费先生晚年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 环球世界出版社出版系列丛书,目前研发了八个主题,如:中华概念、中华话语、读懂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中华比较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三眼”转文化、中国城镇化研究和新锐与前沿。每套丛书包括学术著作、政策性研究、考察报告、人文社科普及性读物等不同形式的著述。《为和平徒步》一书有考察报考的性质,包括了300多幅彩照,有社会学专业训练的作者提供的大量的图片说明,体现了视觉社会学和视觉人类学的方法。“伯明翰印象记”一文也具有一定的全球和比较视野及许多照片。环球世界出版社期待在“三只眼转文化系列丛书”中增加一本新书《近代英国现代化及其全球发展经验考察录》(讨论书名),此文可作为其中的一篇。
全球中国学术院两天团建活动: 融合学术洞察与文化、历史及自然探索
在紧张的筹备和成功地举办了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和全球中国学术院10年院庆的活动后,我们决定将团队建设活动安排在2024年2月初进行。我们团队由以下成员组成:常向群(全球中国学术院院长),方宏(法律顾问),郑凯蒂(行政经理),刘大卫(后勤经理),李黎和沈曦(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志愿者)。
两天团建活动的第一天安排在2月3日,在通常是人们期待着中国新年庆典的时候。然而,我们六人的团队跳出了常规,选择了考文特花园的“真正的希腊”The Real Greek进行美食探索。餐厅内摆饰着精致的花朵,增添了一抹与中国庆典中大胆的红色和金色截然不同的希腊美学。那里的氛围明显带着地中海特色,与中国新年特有的灯笼和红色装饰形成了新鲜的对比。食物被呈现在分层的托盘上,这种色彩鲜艳的菜肴摆放方式与通常放在桌中央供大家共享的中国聚餐风格形成了对比。
我们点了希腊扁面包和生蔬菜拼盘,还有包括黄色法瓦豆泥、鹰嘴豆泥、酸奶黄瓜酱、辣味羊奶酪蘸酱(Htipiti)、茄子沙拉、鸡肉串、路卡尼科牛猪混合肉肠串、猪肉串、哈洛米奶酪与蔬菜串、羊肉丸子、菠菜巨豆、炸豆丸子、烤茄子、素食肉丸子等多样的菜肴,以及地中海米饭、爱琴海卷心菜、薯条、波尔戈里小麦、新土豆和希腊沙拉等共享的配菜。甜点方面,我们共享了巴克拉瓦、橙香蛋糕和带核桃糖浆的希腊酸奶。
这些菜肴的味道丰富多样,从清爽的酸奶黄瓜酱到微辣的羊奶芝士酱,每一口都充满了惊喜。烤茄子的烟熏味与中国菜中常见的甜辣味形成了对比,而炸豆丸以其外脆内软的质感和深沉的香料味道,呈现了与中国传统炸春卷完全不同的风味。它们的各种烤串,包括鸡肉串、混合肉肠串、猪肉串和哈洛米奶酪与蔬菜串,类似于中国的羊肉串、烤鱼串、牛肉串等相似,都是将肉类或其他食材串在竹签或铁签上进行烤制。不同的是,希腊烤串在口味上更加注重香草和橄榄油的使用,而中国烧烤则更偏爱使用孜然和辣椒等调料来增加风味。地中海米饭和希腊沙拉带来了清新的口感,与我们熟悉的中国米饭和拌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巴克拉瓦的甜蜜和橙香蛋糕的柔软绵密,都是对中国节日甜食的美妙补充。
通过这些不同的口味和风格,我们的团队不仅享受到了希腊美食的独特魅力,也加深了对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理解和欣赏。这次视觉和美食之旅不仅为我们为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和全球中国学术院10年院庆的辛勤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休息,而且还起到了文化桥梁的作用,将我们的团队与世界的多样传统相连。共享的希腊扁面包和生蔬菜拼盘,多样的蘸酱和烤串,以及各种配菜和甜点,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体验,虽然在呈现上不同,但反映了中国餐饮传统中的集体欢乐。这次体验既是一次文化的沉浸,也证明了食物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时的普遍语言。
在享受了希腊晚宴后,我们团队来到了皇家歌剧院观看芭蕾舞剧《曼侬》。皇家歌剧院位于伦敦考文特花园,是世界领先的歌剧院之一,以其卓越的歌剧和芭蕾表演而闻名。它是皇家歌剧、皇家芭蕾舞团和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所在地。建筑本身是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杰作,拥有宏伟的观众厅、豪华的公共空间和先进的舞台设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使其成为英国的历史地标和文化图标。《曼侬》是由肯尼思·麦克米伦创作的三幕芭蕾舞剧,音乐由朱尔斯·马斯奈作曲。它首次由伦敦皇家芭蕾舞团于1974年上演。芭蕾舞剧基于阿贝·普雷沃1731年的小说《德·格里厄和曼侬·莱斯科的故事》。讲述了年轻而天真的曼侬爱上了骑士德·格里厄,但被她的兄弟说服离开他去追求更富有的GM先生。这部芭蕾以其表现力的编舞、情感深度和美妙的音乐而闻名,展示了舞者的才能和技术技巧。《曼侬》芭蕾舞剧和皇家歌剧院代表了西方古典表演艺术的巅峰,专注于通过舞蹈、音乐和布景设计讲述故事。
相比之下,中国在传统表演艺术领域的等价物可以认为是京剧或昆曲。京剧和昆曲体现了东方表演艺术传统的精髓,强调歌唱表演、诗意对白和象征性手势。主要区别在于用于传达故事和情感的文化表达和艺术媒介。像《曼侬》这样的西方芭蕾通常使用舞蹈的通用语言来叙述故事,而中国戏剧则采用更综合的方法,结合唱歌、表演和武术来表达复杂的叙事和角色。然而,两者都提供了对各自文化和传统的深刻见解,展示了通过表演艺术讲述故事的普遍吸引力。京剧是最著名的传统中国戏剧艺术之一,以其独特的歌曲、对白和编码的动作序列(包括手势、移动、打斗和杂技)的组合而闻名。它以精美的服装、化妆和表演者的独特声音风格而知名。昆曲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以其优雅的动作、精致的音乐和文学精湛而著称。这两种中国戏曲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并且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西方文化中的芭蕾和歌剧类似。
在皇家歌剧院欣赏了《曼侬》芭蕾舞剧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欣赏和情感上的冲击。在这个古典艺术最负盛名的场馆之一所呈现的表演,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与我们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舞者精湛的技巧,加上激动人心的音乐和关于爱与悲剧的动人叙事,将我们带入了曼侬和德·格里厄的世界,让我们亲身体验到了他们的快乐、爱恋和绝望。编舞将古典芭蕾与表现力丰富的戏剧动作相结合,捕捉了角色复杂情感和故事戏剧性转折的精髓。皇家歌剧院的宏伟和制作的华丽服装及布景为晚上增添了额外的魅力层次,让我们感觉仿佛是舞台上所描绘的奢华世界的一部分。
这次体验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也是文化上的充实,提醒我们表演艺术有能力唤起深层感情并与观众进行深刻的连接。当我们离开歌剧院时,我们对表演者和创意团队所展现的才能和辛勤工作感到敬畏,同时也因芭蕾悲剧性的结局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忧郁。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感到感激有机会见证如此精湛的芭蕾展示,它不仅娱乐了我们,也在情感上触动了我们,留下了对我们的心灵和思想的持久印象。
第二天,2月4日,我们的团队参观了布洛克特庄园。我们有幸与历史学家和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博士同行,她曾是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也是全球中国学术院的信托人,还有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艺术藏品的负责人詹姆斯·林博士。在他们的知识和见解的指导下,我们走访了庄园内的几乎每一个房间,仔细观察了家具、绘画和各种收藏品。之后,我们穿过绿意盎然的田野,沿着湖泊和桥梁旁的树木漫步。
布洛克特庄园位于英格兰赫特福德郡,是一座具有数个世纪历史的经典英式乡村大宅。布洛克特庄园的建筑是帕拉第奥风格的优秀范例,其特点是对称、古典形式和宏伟规模。庄园内部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精心装饰的房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优雅和奢华。这座壮丽的庄园曾是两位英国首相,墨尔本勋爵和帕默斯顿勋爵的居所,使其成为具有重要历史和政治意义的地点。我们探访了几乎每个房间,如维多利亚女皇的卧室,墨尔本勋爵、 墨尔本勋爵夫人,帕默斯顿勋爵、墨尔本勋爵夫人等卧室,每个房间都讲述着过去居住者及其时代的故事。布洛克特庄园以其惊人的建筑、广阔的庄园以及在英国社会和政治历史中的角色而闻名。
帕默斯顿勋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担任英国首相,是当时的外交大臣,对启动和管理这场冲突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支持使用武力来保护英国的鸦片贸易利益,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导致了冲突的爆发。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而结束,条约迫使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并开放多个通商口岸,对中国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帕默斯顿的政策虽然扩展了英国的全球影响力,但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开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园的花园是英国园林传统的证明,拥有广阔的田野、整齐修剪的草坪和成熟的树木,所有这些都以风景如画的湖泊和桥梁为背景。这一景观提供了宁静而田园诗般的环境,在这里可以享受悠闲的散步和英国乡村的自然美景。这片区域后来成为了以墨尔本勋爵和帕默斯顿勋爵这两位英国首相命名的两个高尔夫球场。
布洛克特庄园的园艺和历史可以与中国的古典庄园相比较,这些庄园通常根据风水原则设计,以和谐地融合建筑、园林和水元素。与布洛克特庄园相似,这些庄园曾是高级官员的居住地,是文化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中国的古典园林,如苏州的园林,因其错综复杂的设计而著名,包括亭台、池塘、假山和精心布置的植物,创造出反映传统中国文化哲学和美学理念的宁静景观。
布洛克特庄园体现了英国乡村庄园的遗产,象征着政治历史和建筑之美,而中国的古典庄园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东方哲学,展示了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室内外空间的整合。这两种传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各自文化的窗口,强调了历史、自然和建筑在塑造这些非凡庄园的身份和遗产中的重要性。
在参观布洛克特庄园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英国历史的厚重以及这些历史人物和地点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吴芳思博士和詹姆斯·林博士的介绍,我们不仅对庄园的历史和建筑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还对帕默斯顿勋爵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对中英关系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次游历不仅是一次视觉和知识上的享受,也是一次对过去事件深层次反思和理解的机会。
庄园的自然美景和宁静氛围让我们暂时远离了现代生活的喧嚣,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历史故事的时代。在广阔的田野和湖泊旁漫步时,我们不禁思考历史的进程以及它如何塑造今天的世界。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加深了对中英两国历史交流复杂性的理解。这种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是非常宝贵的,它不仅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也促使我们对其他文化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布洛克特庄园之行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们对历史的力量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最后,我们团队在附近的中餐馆“真正的中国”(The Real China)享用了自助餐,大家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餐馆名字听起来很中式,里面主要是中餐,我们却找不到它的中文名字,同时注意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印度人, 据说餐馆的老板是华人。这个意外的发现为我们的体验增添了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它提醒我们料理和文化的全球性,食物怎样能够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将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
我们的团建活动从一个名为“Real Greek”(真正的希腊)餐馆开始,最后在一个名为“Real China”(真正的中国)的餐馆结束,这种安排的巧合有几种有趣的含义或象征意义,为团建活动平添了耐人寻味的寓意,如:
-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从一个希腊餐馆到一个中国餐馆,这样的行程展示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欣赏(“美人之美”,费孝通语)。这可能意味着我们团队或组织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愿意探索和庆祝不同的文化传统。
- 从西到东的旅程:从地理文化的角度看,希腊常被视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中国则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这种从“Real Greek”到“Real China”的安排可能象征着一次从西方到东方的文化之旅,反映了对全球文化遗产的广泛探索(与《西游记》反向的迷你“东游记”)。
- 探索和连接:通过在两个不同但同样“真实”的文化场所开始和结束我们的活动,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团队重视深入探索和建立跨文化的连接。这种体验可能鼓励团队成员开放思维,学习并欣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还是“美人之美”)。
- 味觉之旅:从美食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提供了一次从希腊菜到中国菜的味觉之旅。这不仅让团队成员能够享受到多样化的美食体验,也可能象征着团队愿意尝试新事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进一步的“美人之美”)。
- 象征性的开始和结束:以“Real Greek”开始,以“Real China”结束,可能还有其象征性的意义,如从某个文化的启示开始,到另一个文化的智慧结束,代表了一次完整的成长或学习周期(达致“美美与共”,费孝通语)。
总之,在两天的丰富团建活动后,我们的团队不仅彼此间感觉更加亲密,而且对广阔的全球文化感觉更加连结。我们访问“真正的希腊”和“真正的中国”期间品尝的美味佳肴为我们的探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加深了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团队间的友谊和满足感。这些共享的经历无疑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丰富了我们的集体记忆,并培养了我们对所探索的多元文化遗产的更大欣赏。访问“真正的中国”强调了转文化”Transculturality”的美丽以及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遇见和欣赏世界多样性的可能性。
注:后来我们认识了Real China老板娘,了解到疫情以后餐厅根据客源和员工变化做的一些改革。以下引自我们的第六条徒步-聊天-吃喝路线的内容 ( https://globalchinaacademy.org/six-walk-talk-routes-tea-lunch-gca-centre).
位于哈特菲尔德的盖勒里亚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的真正的中国餐厅是英国的一个东方自助餐连锁餐厅。它提供超过 50 种现制特色菜,从四川菜、中餐、粤菜到寿司等。餐厅和酒吧的现代化和当代设计营造了一个适合与家人和朋友一起用餐和享受鸡尾酒的绝佳环境。近年来,他们进行了一些改革:
- 顾客和员工的健康安全是最重要的。餐厅空间已经过培训和重新设计,以符合当前的健康和安全要求。
- 他们对引入新的“桌面服务自助餐”感到兴奋,顾客可以通过扫描 QR 码无接触点餐,食物将直接送到桌上。
- 全新的扩展菜单提供更多选择,每道菜都是现做的,同时保持传统的中式自助餐体验,允许无限量点餐。
- 最重要的是,它创建了一个既有自助餐也有单点菜单的“混合餐厅”。
其他相关活动
左边的照片是2月10日拍摄的,那天是春节,吴芳思博士与常向群教授一起享受了学术院中心的“徒步与聊天”的第四条路线。之后,吴博士为常教授签署了一本她的书《被背叛的盟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桌上,李黎院士2月4日从剑桥带来的多样化的花(桌子尽头)还绽放着,傍边加上了这次吴博士带来的一种百合花,形成了一种对照。巧合的是,吴博士还带来了一个带有威廉·莫里斯设计的精美中国瓷杯。莫里斯是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纺织品设计师、诗人、艺术家、作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这与李黎曾经捐赠给学术院的一个广彩盘又形成了一种对比。
右边的照片显示了在学术院中心展出的杯子和盘子。两者都是装饰艺术的杰作,各自承载着其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杯子的颜色相对柔和,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辅以精致的花卉图案。相比之下,广彩盘则更加鲜艳,使用了多种颜色,包括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威廉·莫里斯的设计通常代表了19世纪晚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特点是复杂的自然图案、对称性和重复的植物纹样。广彩盘反映了广东省十三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其丰富的颜色、复杂的风景和对称的装饰而闻名。杯子可能是工业图案印刷的产品,而广彩盘的制作则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多次烧制和手工绘画。杯子是日常饮用液体的物品;广彩盘则更可能是装饰品或用于特殊场合的器皿。威廉·莫里斯的设计反映了19世纪晚期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强调工艺和反工业化。广彩盘则反映了十三行时期广东省的贸易繁荣和文化交流。
常向群,2024年2月12日首发;3月10日更新
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人工智能与全球社会: 建设·治理·沟通
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论坛会议通知
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将于2024年11月29日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这是继在英国学术院举办的前八届全球中国对话论坛后,首次在中国举办。
根据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同济大学在数据科学领域位居中国第一。设立在同济大学法学院的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助该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共同举办本届全球中国对话。本届对话的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全球社会:建设、治理、沟通”,在同济大学已有的人工智能研究优势基础上,融入全球、社会和传媒的视角与元素。
同时,在“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之后增加“首届跨媒体智能传播国际论坛”,旨在丰富和深化本次活动的主题。借助“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的高端平台,此次新增内容将融入跨媒体和智能传播的视角,促进对全球社会治理和传播的多维度讨论。预计将吸引更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参与,推动学术见解与实践应用的融合,提升对话成果在国际商业和传播领域的影响力。
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暨首届跨媒介智能传播国际论坛将设立一系列多元化的专题讨论,邀请来自学术、技术、政策和商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这些讨论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变革性作用,包括医疗、经济、伦理和国际合作。活动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影响、数据隐私的重要性,以及在创新与监管之间实现平衡的必要性。
本届对话包括以下四个版块:
- 人工智能的伦理框架与责任
- 人工智能在社会建设与治理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时代全球认知与态度的转变
- 人工智能在健康、媒体与传播中的应用
- 2024年7月31日:提交主题摘要的截止日期。
- 2024年11月1日:提交摘要的最终截止日期。
- 2024年11月8日:演讲者提交演讲稿和PPT的截止日期。
- 2024年11月11日:注册的最终截止日期。
- 2024年11月25日:提供英文、中文和双语版本的会议程序下载。
- 2024年11月29日:第九届全球中国对话正式举行。
会议记录将于2025年出版,包含转录记录、双语翻译和编辑内容。
请点击以下链接进行相关操作:
带着全球中国学术院理事会前中方主席李强的遗愿,赵可金教授访问全球中国学术院 (2024年1月20日)
2024年1月5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联系了我,告知他将在两周后访问英国,并定于1月20日进行会面。正巧,东南大学杰出首席教授方李莉打算把她的著作《费孝通之问: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方李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带到英国送给我和学术院。
方教授是著名中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在北京大学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后研究员。在我们2019年访问美国时,她向我概括了她对费孝通思想的理解:早年主要关心生态问题(即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晚年更加注重“心态”问题(即人与人的关系),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超越导致世界文明矛盾的文野或东西之分来思考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她的这本书展示了费孝通晚年的这些思想。【注释1】
上述联系发生在李强教授(1950-2023)去世仅三周后。李强曾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院院长,并且是社会科学学院的创始院长(两届)。他还曾任全球中国研究院名誉中方院长以及全球中国学术院理事会中方主席。在李强教授的推荐下,赵可金教授曾前往伦敦,参与了在英国学术院举行的第六届全球中国对话:世界和平治理,并于2021年在线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全球治理改革。对学术院来说,赵可金暑假期间的来访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
在访问英国期间,赵可金带来了方李莉关于费孝通思想的书,以及他自己的著作《China & Global Peace》(Gale Asia, 2020)和其他书籍。我也回赠了赵可金我的著作《关系还是礼尚往来?:中国乡村的互惠、人际网络与社会创造力》(中文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以及全球中国学术院的宣传册和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的手册。
随后,赵可金告诉我,李强教授曾在遗嘱中嘱托他们要维持与全球中国学术院的关系。从上述照片中赵可金的不同表情来看,可能暗示我们讨论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赵可金提议在夏天访问英国,并提到他可能会带领清华大学的代表团前来,或许还会有来自中国其他大学的代表团同行。对于全球中国学术院这一促进中国与世界学术交流的平台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晚饭,我为赵可金教授和他的博士生赵丹阳准备的是西餐【注释2】。
- 头盘:南瓜汤属于法式汤品,主要在秋冬季食用,这一看似简单、营养和美味的汤品,对我这样不通厨艺的人来说,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将南瓜削皮去瓤切成小块,与洋葱、蒜等配料一起炒香,随后加入高汤和其他调料煮至变软。煮好后过滤,并加入奶油调味,使汤质地更加丝滑。表面点缀了酸奶,并装饰了薄荷叶,其清新的味道为浓郁的南瓜汤带来一丝清爽感,增添了层次感。
- 正餐大盘:汉堡芝士薯条(Cheeseburger Loaded Fries)。这道菜属于典型的美国快餐风格,结合了经典汉堡的元素,如牛肉末、芝士、番茄、洋葱和汉堡酱,并将这些配料堆叠在薯条上(而非夹在两片圆面包中),形成了一道丰富、浓郁且低碳水化合物的菜品。
- 正餐中盘:奶油双蘑菇通心粉(Creamy Double Mushroom Penne)属于意大利经典意面料理。奶油酱和两种不同的蘑菇的搭配带来了浓郁的口感和丰富的风味,奶酪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菜品的香味和质感。然而,为了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这道菜没有与通心粉搭配,而是配上了地中海式沙拉。
- 甜食:果盘+小吃(略)
赵老师和丹阳对此表示欣赏(照片由赵丹阳提供)。我们的“食国际餐”理念及其实践,通过这次晚餐的经历,可以被视为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学习欣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希望能够达到“美美与共”的理解。
注释:
- 方李莉的这一概括无疑有助于理解费孝通的思想。然而,从《费孝通全集》的语料库中可以看到,“生态”一词共提及304次,均出现在第8卷(1957年)之后;其中“人文生态”提及61次,主要集中在第10-15卷(1983-1996年)之间。“人心”一词提及43次,从第3卷(1942年)起各卷都有提及;“心态”提及113次,出现在第14-17卷(1992-2004年)。“人与人”提及116次,从第一卷开始每卷都有提及,尤其是在第16卷(1997-1999年)中有23次之多。“民族与民族”一词共提及9次,分布在第8-9卷和第13-17卷中,“国家与国家”提及6次,出现在第13卷和第16-17卷中。第16-17卷收录的是费孝通从1996年到去世前的著作。如果将费孝通的晚年从1996年(86岁)开始计算,可以说他将“人与人”的思考拓展到了“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的思考。然而,要真正理解它们与“人文生态”和“心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 我以前用过Gousto,这是一种英国本土的食材包,方便而灵活,环保包装,让人在家中轻松享受新鲜美味的餐食。这次我尝试了Hello Fresh,这种在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运营的简单快捷的新鲜食材包。不过,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放弃了它们,因为我更适合低碳水化合物的菜品。
常向群,2024年1月30日
2023年:全球中国学术院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
The year 2023 marks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 (GCA), which was founded in 2013 as CCPN Global. GCA’s operations are supported through outsourcing to expert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websit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graphic design, translation, copy editing, and more. Additionally, individuals who align with our academic and social mission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on a voluntary basis. As an independent non-profit academic institution, our independence is evident in the transparency of our funding sources, which are open for examination at any time, and our commitment through Global Century Press to publishing uncensored work on China.
2023年标志着全球中国学院(GCA)成立10周年,该学院于2013年作为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CCPN Global)成立。GCA的运营通过外包给各个领域的专家支持,如网站设计与维护、平面设计、翻译、文案编辑等。此外,与我们的学术和社会使命一致的个人也通过自愿贡献显著地参与其中。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学术机构,我们的独立性在于我们资金来源的透明度,这些资金来源随时开放供审查,以及我们通过全球世纪出版社对中国的未经审查的作品的出版承诺。
One of panels of the 7th Global China Dialogue: reforming global governance is ‘Reforming the Institutions’. Professor Martin Albrow, Founding and Past Honorary President of GCA, encouraged the GCA to reform itself into a sustainable institution. In addition to leveraging existing publication revenues, dialogue-based income, and small fellowship subscriptions, in 2023, after seeking advice and approval from the GCA Board of Trustees, we have implemented an innovative policy. This policy involves utilizing the property occupied by the GCA Centre to create fund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extensive networking. This page showcases some reform-related activities, outcomes, or potential long-term benefits.
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的其中一个小组讨论是“改革全球治理:改革机构”。GCA的创始人及前荣誉会长马丁·阿尔布罗教授鼓励GCA将自身改革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机构。除了利用现有的出版收入、基于对话的收入和小额研究员订阅外,2023年,在征求GCA董事会的建议和批准后,我们实施了一项创新政策。该政策涉及利用GCA中心占用的房产通过广泛的网络创建资金机会。本页展示了一些与改革相关的活动、成果或潜在的长期利益。
从7月4日至10日,GCA研究员之家欢迎了来自香港和澳门的客人。尽管GCA中心此前已经为GCA活动的演讲者和参与者提供了免费住宿以换取志愿服务,但这次是首次将其开放给GCA的朋友们进行网络交流,旨在实现学术和社会使命。由向群昌教授的高尔夫朋友,凯亮(汉普顿宫高尔夫俱乐部大使兼MEL科学的业务发展总监,左边照片中从左数第二位),介绍,蔡朴博士(升华资本合伙人(亚洲)有限公司,香港,总裁,左边照片中最右边)及其女儿们被安排在研究员之家住宿。蔡博士向向教授介绍了一些他的朋友,包括来自澳门的客人(左边照片中从右数第三位),新加坡的客人(第二张照片中从左数第一位和第二位),伦敦的客人,包括陈博士及其丈夫(右边照片中从左数第一位和第二位),以及郭峰博士(新辉集团董事长,左二照片中间)。
7月26日,郭博士(右边照片中间)参加了与杜一超的会面,杜一超为了准备8月份的无锡市代表团访问英国而来。他是无锡新文化研究所所长,UCL的博士生以及GCA的合作伙伴。
From July 4-10, the GCA Fellows’ Home welcomed guests from Hong Kong and Macau. While the GCA Centre has previously hosted speakers and participants for GCA events, offering free accommodation in exchange for volunteer work, this occasion marked the first time it was opened to GCA friends for networking purposes, aiming to fulfil both academic and social missions. Introduced by Professor Xiangqun Chang’s golf friend, Kai Liang (an Ambassador of the Hampton Court Golf Club and Director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of MEL Science, second from the left in the left photo), Dr Pu Zhai (President for Ascendent Capital Partners (Asia) Limited, Hong Kong, first on the right in the left photo) and his daughters were accommodated at the Fellows’ Home. Dr Zhai introduced some of his friends to Professor Chang, including guests from Macau (third from the right in the left photo), Singapore (first and second from the left in the second photo), and London, including Dr Chen and her husband (first and second from the left in the right photo), and Dr Frank Guo (Chairman of New Beacon Group, in the middle of the second photo from the left).
On July 26, Dr Guo (middle in the right photo) attended a meeting with DU Yichao, who visited the UK in preparation for the Wuxi City delegation in August. He is Director of Wuxi Institute of New Culture, PhD student of UCL and GCA Associate.
7月22日,那两位5月份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与向群昌教授会面的中国社会学家访问了GCA中心。他们是河海大学的副教授秦晨博士(站在左边照片中的画下面),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岳少华博士(在左边照片中与一家四口一起的人)。岳博士的妻子,张海华博士,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访问学者。他们都是在宋林飞教授或周晓虹教授的指导下于南京大学毕业的,宋林飞教授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社会学会的前任院长,周晓虹教授是南京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的创始院长。他们享受了GCA中心的“边走边谈”第二路线,其中包括午餐和茶点,提供了休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完美结合,以增强访客的体验。
On July 22, the two Chinese sociologists whom Professor Chang met at SOAS in May visited the GCA Centre. They are Dr QIN Chen (who stands under the picture in the left photo), Associate Professor at Hohai University, and Dr YUE Shaohua (who is pictured with a family of four in the left photo),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Dr Yue’s wife, Dr ZHANG Haihua, is a Visiting Fellow at LSE from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ll of them graduated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either Professor SONG Linfei, former President of the Jiangs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or Professor ZHOU Xiaohong, the founding Dean of the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 at Nanjing University. They enjoyed the GCA Centre’s ‘walk and talk’ route 2, which includes lunch and tea, offering a blend of leisure, learn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for visitors.
从8月6日至7日,凯亮先生参加了在GCA中心与杜一超的会议,为8月9日计划的无锡(伦敦)推广会做准备。次日,向群昌教授与布罗克特霍尔高尔夫俱乐部的经理刘大卫先生会面,并与凯亮先生及其儿子一同在冬山高尔夫俱乐部打高尔夫。他们讨论了第七届全球中国对话:全球健康治理(GCD II)的准备工作。几天后,大卫的家人和亲戚访问了GCA中心。他们都分享了GCA的社会使命,并表达了对GCD II的支持。
From August 6-7, Mr Kai Liang attended a meeting with DU Yichao at the GCA Centr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Wuxi (London) Promotion Conference scheduled for August 9. The following day, Professor Chang met with Mr David Liu, Manager of the Brocket Hall Golf Club, and played golf with Mr Kai Liang and his son at the Winter Hill Golf Club.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7th Global China Dialogue: Governance for Global Health (GCD II) were discussed. A few days later, David’s family and relatives visited the GCA Centre. They all shared GCA’s social mission and expressed their support for GCD II.
从9月10日至11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创始人兼名誉馆长李丽在GCA研究员之家度过了两天。她是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的访问学者和露西·卡文迪许学院的研究员。该博物馆位于广州清代贸易哨所的历史遗址上。它收藏了超过6600件文物,凸显了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角色及其与欧洲和美洲的独家海上贸易。大量融入中国元素的西式产品展示了18和19世纪中西之间的共享美,代表了跨文化交流的成果。它们今天的重要性突出了全球化的早期阶段,强调了在塑造全球社会、国际关系和贸易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关键重要性。在李丽的访问期间,她和向教授参观了大英图书馆,参加了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的隐藏世纪”展览,并在布罗克特霍尔打高尔夫。
From September 10-11, LI Li, the Founder and Honorary Curator of the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Museum, spent two days at the GCA Fellows’ Home. She is a Visiting Fellow at the Fitzwilliam Museum and a Fellow of Lucy Cavendish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The museum is located on the historical site of the Qing Dynasty trading posts in Guangzhou. It houses more than 6,600 artifacts, highlighting Guangzhou’s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 and its exclusive maritime trade with Europe and America.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style products that incorporate Chinese elements showcase the shared beau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during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representing the outcomes of transcultural exchange. Their importance today highlights the early stages of globalization, emphasiz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in shaping a global socie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rade. During LI Li’s stay, she and Professor Chang visited the British Library, attended the ‘China’s Hidden Century’ exhibition at the British Museum, and played golf at Brocket Hall.
9月13日,一些GCA同事在GCA中心和米尔希尔高尔夫俱乐部进行了社交聚会。马丁·阿尔布罗教授(右图左侧)讨论了他一个月后即将前往中国的行程。向群昌教授分享了她的经历,讲述了在她的丈夫托马斯·克拉克博士(GCA信托人,左图右侧)因新冠疫情搬到他父亲家后决定留在那里,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她也开始采纳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独自生活在“空巢”中,并“与分离共处”(查尔斯·斯塔福德,2003)。弗兰西斯·伍德博士(两张照片中均为从左数第二位)分享了她对广州十三行历史的了解,并表示赞赏GCP考虑出版伊莎贝尔·克鲁克(1915-2023)的口述历史,她对此人非常了解。
On September 13, some GCA colleagues gathered socially at the GCA Centre and Mill Hill Golf Club. Professor Martin Albrow (left in the right photo) discussed his upcoming trip to China in one month. Professor Xiangqun Chang shared her experiences of adopting a new lifestyle of living alone in an ’empty nest’ and ‘living with separation’ (Charles Stafford, 2003), after her husband, Dr Thomas Clarke (GCA Trustee, right in the left photo), moved to his father’s house after the COVID-19 and decided to stay there even after his father’s passing. Dr Frances Wood (2nd from the left in both photos) shared her knowledg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and expressed appreciation that GCP was considering publishing an oral history of Isabel Crook (1915-2023), whom she knew very well.
10月13日,向群昌教授和刘大卫被李丽邀请参加露西的布施节,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范欣博士(左图中从右数第二位),一位“全球公民”,他在中国、德国、美国和英国的大学中学习和教学。他担任亚洲和中东研究的研究主任以及现代中国历史的教学副手,属于亚洲和中东研究系。向教授和简·格雷托里克斯博士在高桌上交换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她是一位高级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导师、临床前第二部分兽医学研究的研究主任以及英国公共卫生署的荣誉科学家。这个活动为来自不同学术和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和分享见解的机会,丰富了关于全球公民身份和跨学科合作的对话。
On October 13, Professor Xiangqun Chang and David Liu were invited by LI Li to attend Lucy’s Festival of Giving, where they met Dr Xin Fan (second from the right in the left photo), ‘a global citizen’ who has studied and taught at universities in China, Germany, the USA, and the UK. He serves as Director of Studies in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and as a Teaching Associat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t the Faculty of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Professor Chang and Dr Jane Greatorex exchanged their details at the high table. She is a Senior Tutor,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Tutor, Director of Studies in Pre-Clinical Part II Veterinary Medicine, and Honorary Scientist at Public Health England. The event provided a valuable opportunity for networking and sharing insights among professionals from diverse acade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enriching the dialogue on global citizenship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从10月27日至29日,在伦敦亚洲艺术活动期间,GCA中心欢迎了来自剑桥的研究员和客人。杰出的访客包括露西·卡文迪许学院(LCC)的研究员李丽;Alison Vinnicombe,LCC的讲师、注册官、档案管理员和纪律院长;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亚洲部门的馆长林詹姆斯博士;孔令娟,孔子第七十八代后裔的儿媳妇,也是孔子家族唯一的非华裔人士,同时也是孔子更美好世界基金会的信托人;设计师Rory Hutton,Rory Hutton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以及WaveBreak的首席科学家金雅博士。刘大卫在主持这次活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GCA中心首次接待非GCA活动的客人。共有来自八个不同学科和五个种族背景的八位个体聚在一起,他们因共同的兴趣而团结。讨论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每个人都感觉GCA中心真正配得上“研究员之家”的称号,并享受如此的待遇。
From October 27-29, during the Asian Art in London event, the GCA Centre welcomed Fellows and guests from Cambridge. The distinguished visitors included LI Li, Fellow of Lucy Cavendish College (LCC); Alison Vinnicombe, Praelector, Registrar, Archivist, and Dean of Discipline LCC; Dr James Lin, Curator of the Asia Department at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Jeni Kong, Trustee of the Confucius Better World Foundation and daughter-in-law to the 78th generation descendant of Confucius, notably the only person of non-Chinese ethnic; Rory Hutton, Designer at Rory Hutton Ltd; and Dr Kim Yahya, Principal Scientist at WaveBreak. David Liu played a key role in hosting the event. It is the first time the GCA Centre has received guests for non-GCA events. A total of eight individuals from eight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five ethnic backgrounds came together, united by their shared interests. The discussions were engaging and filled with enthusiasm. Everyone felt that the GCA Centre truly deserved to be called a ‘Fellows’ Home’ and enjoyed being treated as such.
从11月7日至10日,GCA信托人成远博士(左边照片中从右数第二位)访问了英国。巧合的是,她与来自牛津剑桥校友网络的蔡朴博士是朋友。继蔡博士在7月初他在GCA中心的停留期间的推荐之后,成博士和向教授会见了蔡博士建议的一些专业人士。这些人包括方律师(左边照片中从左数第二位)、他的妻子郑律师(左边照片中最左边)、朱博士(会计师,从左第二张照片中最右边)、和何先生(会计师,从右第二张照片中从左数第二位)。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了Rory Hutton的“亚麻刻印中的园艺”展览,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李丽、Rory和Joni。他们享受展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在其中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
From November 7-10, Dr Yuan Cheng (second from the right in the left photo), a GCA Trustee, visited the UK. Coincidentally, she is a friend with Dr Pu Zhai from the Oxbridge Alumni Network. Following Dr Zhai’s recommendation in early July during his stay at the GCA Centre, Dr Cheng and Professor Chang met with some professionals suggested by Dr Zhai. These included Alan Fang (a lawyer, second from the left in the left photo), his wife Katie Zheng (a solicitor, first on the left in the left photo), Dr Ian Zhu (an accountant, first on the right in the second photo from the left), and Terry Ho (an accountant, second from the left in the second photo from the right). Many of them attended Rory Hutton’s ‘Gardening in Linocut’ exhibition, where they met LI Li, Rory, and Joni. They enjoyed the distinct styles of art on display and discovered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within them.
12月7日,GCD VIII的参与者和志愿者们乐在其中,为在露西·卡文迪许学院的“研究员之家”——马歇尔屋举办的茶会准备了小吃和蛋糕。浙江工商大学的博士候选人王聪汉(左边照片中从左数第二位)和兰卡斯特大学的博士候选人沙玉泽(从左第二张照片中出现),共同制作了圣诞树奶酪球开胃菜。口译员孟佳琳(在右边两张照片中出现)准备了意大利潘多罗圣诞树蛋糕。他们的贡献受到了聚会参与者的高度赞赏。LCC的简·格雷托里克斯博士在她的电子邮件中特别提到了他们的努力。
12月11日,钱振华博士在GCA中心与GCA财务主管托马斯·克拉克博士会面,讨论了中国复杂的全球关系,包括台湾问题、南中国海争议以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影响。他们探讨了民主面临的挑战,如民族主义和错误信息。克拉克博士询问了中国在全球进步中的角色。钱博士赞赏克拉克的愿景,但指出由于内部和外部因素,中国影响力面临的挑战。
On December 11th, Dr QIAN Zhenhua met with GCA Treasurer Dr Thomas Clarke at the GCA Centre to discuss China’s complex glob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Taiwan,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and its influence on ASEAN countries. They explored the challenges facing democracy, such as nationalism and misinformation. Dr Clarke inquired about China’s role in global progress. Dr Qian admired Clarke’s vision but cited challenges for Chinese influence du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12月21日,在她返回中国之前,与李丽一起,为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廖浓(左边照片中左侧的人)在GCA研究员之家举行了一次欢送会。她在2023年12月8日的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会议上提交了一篇关于“医疗美容行业面临的挑战”的论文。在聚会期间,李丽强烈希望能够见到弗兰西斯·伍德博士,以寻求关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议和资源。会议安排在2024年2月4日进行户外活动。
右边的照片拍摄于2月10日,当时弗兰西斯·伍德博士为向群昌教授签署了她的书《背叛的盟友:大战中的中国》的副本。之后,他们享受了GCA中心“边走边谈”第4路线,在中国新年当天(注:后来进行了更新)。
On December 21st, before her departure back to China, together with LI Li, a farewell gathering was held at the GCA Fellows’ Home for LIAO Nong (left in the left photo), Chief Physician of the Plastic Surgery Department at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e presented a paper on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medical beauty industry’ at the 8th Global China Dialogue on December 8th, 2023. During the gathering, LI Li expressed a strong desire to meet Dr Frances Wood to seek advice and resources for digitalizing the Guangzhou Thirteen Hongs Museum. The meeting was arranged with outdoor activities on February 4th, 2024.
巧合的是,伍德博士带来了百合花和一只精美的中国马克杯,上面有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他是一位与19世纪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相关联的英国纺织设计师、诗人、艺术家、作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李丽从剑桥带来的花被放置在靠近窗户的桌子一端,那里的花卉种类更多,而广彩盘看起来也更加色彩丰富。
The right photo was taken on February 10th when Dr. Frances Wood signed a copy of her book Betrayed Ally: China in the Great War for Professor Xiangqun Chang. Afterwards, they enjoyed the GCA Centre’s ‘Walk and Talk’ Route 4 on Chinese New Year Day (Note: This photo and caption were updated afterwards).
中间的照片拍摄于2月10日,当时弗兰西斯·伍德博士为向群昌教授签署了她的书《背叛的盟友:大战中的中国》。之后,他们在中国新年当天享受了GCA中心的“边走边谈”第4路线。巧合的是,伍德博士带来了百合花和一只精美的中国马克杯,上面有威廉·莫里斯的设计。他是一位19世纪英国的纺织设计师、诗人、艺术家、作家和社会主义活动家,与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有关。李丽从剑桥带来的花被放在靠窗户的桌子一端,那里的花种类更多。马克杯的颜色相对柔和,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补充以精致的花卉图案。相比之下,广彩盘色彩更加鲜艳,使用了包括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在内的多种颜色。
右边的照片展示了在GCA中心展出的马克杯和盘子。两者都是装饰艺术的杰作,各自承载着其文化和历史的独特性。马克杯的颜色相对柔和,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辅以精致的花卉图案。相比之下,广彩盘色彩更加鲜艳,使用了多种颜色,包括粉红色、绿色、黄色和蓝色。威廉·莫里斯的设计通常代表了19世纪末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的特点,其特点是复杂的自然图案、对称性和重复的植物图案。广彩盘反映了中国广东省十三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其丰富的颜色、复杂的风景和对称的装饰而著名。马克杯可能是工业印刷图案的产品,而广彩盘的制作可能更为复杂,涉及多次烧制和手工绘画。马克杯是日常使用的饮用器皿;而广彩盘更可能是装饰品或用于特殊场合的器皿。威廉·莫里斯的设计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强调手工艺和反工业化。广彩盘反映了十三行时期广东省的贸易繁荣和文化交流。
注:此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后来已更新。
总之,2023年对于全球中国学院(GCA)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标志着自成立以来十年来显著的增长、扩展和创新。庆祝其成立十周年,GCA不仅坚持了促进学术交流、研究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承诺,而且还通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了新的领域。在GCA董事会的支持下,这一政策代表了一个战略转向,旨在更有效地利用GCA的资产,从而确保机构的可持续性并扩大其影响力。
全年的多样化活动和参与凸显了GCA作为促进中国与全球社区之间理解和合作的动态平台的角色。GCA中心的引入和研究员之家作为学术款待空间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了GCA作为一个前瞻性和包容性机构的声誉。
通过战略合作、广泛的网络和对其使命的坚定奉献,GCA继续塑造全球治理、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的对话。当我们回顾过去一年的成就并展望未来时,很明显,GCA正准备为全球学术和社会使命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切都是出于对改革、开放和相互理解的承诺。通过拥抱变化、培养创新和促进包容性,GCA正在重新定义21世纪全球学术机构的含义。
In conclusion, the year 2023 has been a landmark period for the Global China Academy (GCA), marking a decade of significant growth, outreach, and innovation since its inception. Celebrating its 10th anniversary, GCA has not only upheld its commitment to promoting academic exchange, research dissemination,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has also ventured into new territorie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Endorsed by the GCA board, this policy represents a strategic pivot towards utilizing GCA’s assets more effectively, thereby ensuring the institution’s sustainability and expanding its impact.
The diverse range of activities and engage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 underscores GCA’s role as a dynamic platform for fostering understanding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global communi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GCA Cent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ellows’ Home as a space for academic hospitality have further cemented GCA’s reputation as a forward-thinking and inclusive institution.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s, extensive networking, and a steadfast dedication to its mission, GCA continues to shape the dialogue on global governance, cultural exchange, and academic collaboration. As we reflect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year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it is clear that GCA is poised for even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academic and social missions, driven by a commitment to reform, opennes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By embracing change,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inclusivity, GCA is redefining what it means to be a global academic institu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Click here to visit the GCA News & Blog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