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汉语研究工作坊 (2017)
随着中国对国际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除了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之外, 如何理解中国政府的政策对全球社会的重塑和治理非常重要。对此,“社科汉语”将会提供直接的帮助。“社科汉语”是“社会科学汉语”简称,它是特定用途汉语(CSP)的一个分支,如“科技汉语”或“商务汉语”。全球中国学术院根据来自我们双语网站用户的需求,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基于我们的研究工作和双语出版物的课程补充材料。社科汉语也将取材于我们全球中国学术院的《中国比较研究》期刊、全球中国对话的素材和全球出版社出版的著述,它们是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重要途径。开发社科汉语的目的在于提高有关中国的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生和学者有关社科问题的中英文语言阅读和翻译的技能。
我们现在的工作体现在以下领域:
I. 阅读: 社科汉语中高级阅读材料取之于《全球中国比较研究》将发表的文章并在“社科汉语”栏目中发表.
1. 中级社科汉语阅读
2. 高级社科汉语阅读
II. 英汉双向翻译: 本项工作主要是为了维护何更新我们的双语网站和博客
III. 中文多媒体资源: 我们将不断更新此网页的内容
IV. 英语中的中文词语
全球中国学术院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科汉语研究,除了上述提及的通过《中国比较研究》,致力于用英汉双语发表国内外学者在理论、方法论和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的成果,在国内外学者之间作深度沟通。同时,环球世纪出版社 (GCP) 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出版英汉双语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著作的出版公司,专注于出版中国比较研究的著述,还包括在全球语境下对世界和人类知识研究的中华视野,以及对中国研究的非中华视野。此外,中国社会科学全球化系列丛书,全球中国智库在知识全球化的框架下,从不同方面全面推介华人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知识,并且通过顾问咨询和公共参与等方式,参与型塑全球社会。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有时也组织社科汉语相关的活动,如本次社科汉语工作坊。
主办单位
-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
-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
-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日期:12月2日 星期六
地点:伦敦国王学院 S0.13, Strand Campus, King’s College London, Ground floor, next the entrance of Strand Campus, London WC2R 2LS
9:30-10:00 注册
10:00-11:15
主持: 冯东宁博士,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高级讲师、翻译研究中心前主任
- 社科汉语(CSS)简介, 常向群教授, 全球中国学术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
- 关于社科汉语中级阅读的编写,宣力女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院
- 社科汉语课题——分类、呈现形式、资源与建议, 宋连谊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首席教员
评议、讨论、提问与回应
11:15-11:40 茶歇
11:40-12:40
- 第四全球中国对话手册中的英汉双向翻译中的难点, 裴可诗 (Costanza Pernigotti)女士, 英国全球中国研究院助理翻译和编辑; 中国浙江传媒与传播大学研究人员
- 重建社会政治:翻译政治话语, 冯东宁博士,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高级讲师、翻译研究中心前主任
评议、讨论、提问与回应
12:40-13:50 闭幕式:
12:50-14:30 午餐及交流
联系:
熊祎女士 info@gci-uk.org
此活动为免费,点击这里注册
另见:https://www.eventbrite.co.uk/e/chinese-for-social-science-post-dialogue-workshop–tickets-39809522353
相关信息:
- 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网页: https://globalchinaacademy.org/global-china-dialogue-4/
- 《社科汉语研究》期刊英文网站:https://globalcenturypress.com/journal-chinese-for-social-science
- 《社科汉语研究》期刊中文网站:https://globalcenturypress.com/journal-chinese-for-social-science-cn
照片集锦:
会场
演讲者(按出现顺序从左到右)
提问与讨论
社交
会议组织者和部分与会者
语料库与中国社科研究工作坊 (2016)
随着跨学科意识的增强,诸如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等语言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采纳。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社会科学界一直在寻找处理大规模文本以及分析的新方法。比如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数据研究中心有待开发的全国唯一的1949年以来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系列数据,其中包括三十万封家书,一千多本个人笔记和日记,大量的个人生活历史、采访笔记以及专著。荷兰博睿(Brill)出版公司己经与中国复旦大学签约出版其中30卷资料集。这些珍贵的资料无疑可作为语言佐证,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默认资料,有助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和人与人之间深层关系的结构。受兰卡斯特大学英国经济与社会科学基金会资助“语料库方法与社会科学”(CASS)项目的启发,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携同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研究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一起发起了语料库方法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探索研究。这个工作坊将推出相关的研究并为志趣相同者搭建一个探讨与交流的平台。
主题:语料库方法与中国社会科学科学(CACSS)工作坊
主办单位:
-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CPPN)
- 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 兰卡斯特大学语料库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ASS)
- 复旦大学当代社会生活数据研究中心(CCSLC)
- 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RCDC)
主持:
- 凯瑞布朗(Kerry Brown)教授,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
- 钱毓芳教授,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主旨发言:
- 托尼·麦肯勒里(Tony McEnery)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料库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主任
- 顾曰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多模态语料库与大数据中心主任
发言人(按姓氏拼音排序):
- 曹青博士,英国杜伦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高级讲师
- 常向群教授,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会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
- 罗教讲教授,中国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秘书长
- 钱毓芳教授,中国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 迈克·斯科特(Mike Scott)博士,英国阿斯顿大学,WordSmith Tools作者
- 张乐天教授,中国复旦大学当代社会生活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中方会长
注意:
- 这个工作坊是第三届全球中国对话: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GCD III)的第四个论坛“基于语料库有关气候变化的话语研究”的延伸活动
- 此活动对所有与会参加其他论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与会人员开放
- 此活动免费,但需事先报名。报名请点击此处
- 这些发言与讨论将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发表在《语料库与中国社科研究》系列中。
网页: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post-dialogue-workshop-chinese-social-science-gcd-highlight
相关信息
1. 全球中国对话网站(英汉双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
2. 第三届全球中国对话网页
- 英汉双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3rd-global-china-dialogue-sustainability-global-governance-climate-change
- 英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3rd-global-china-dialogue-sustainability-global-governance-climate-change-en
- 汉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3rd-global-china-dialogue-sustainability-global-governance-climate-change-cn
3. 第三届全球中国对话会后论坛网页
- 英汉双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post-gcd3-workshop-corpus-approaches-chinese-social-science
- 英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post-gcd3-workshop-corpus-approaches-chinese-social-science-en
- 汉语 http://www.dialogue.global-china.org/post-gcd3-workshop-corpus-approaches-chinese-social-science-cn
点击这里访问英文页面
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与实际操作
由于2015年是中英文化交流年,许多文化活动都在规划并实施中。2014年12月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与实操”就是其中的一个。它同时也是创办”全球中国对话“系列论坛的筹备会议。本次活动邀请了各界人士讨论了相关议题。
日期:2014年12月7日(周日)
时间:2:30—5:30
地址:上海徐汇区百色路100号格兰云天大酒店会议室(近龙吴路)
主办单位:
-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英国)
- 全球青年企业家协会(英国)
协办单位:
- 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
- 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上海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SENSO:组织策划及承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提供服务)
赞助单位:上海全丰投资有限公司
组织者:赵梦女士(觉尘文化)
主持人:张乐天教授(复旦大学)
主讲人:常向群教授(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论题:
- 中国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模式是否能在海外推广成功?
-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之间的关系如何?
-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而是经济绑架文化的表演?
- 中国近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意义如何?
- 中国经验如何帮助研究欧洲?
- 如何策划中英文化交流战略合作?
- 中英文化交流实际操作例举
流程:
14:30—14:45 签到、自由交流
14:45—14:50 主持人致辞介绍嘉宾
14:50—15:10 主讲人介绍中英文化交流及中国学术全球话等背景和具体问题
15:10—17:00 与会者每人3分钟对不同论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7:00—17:20 互动环节
17:20—17:30 小结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前副院长、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共同会长张乐天教授(左)主持了这次上海预备会。他首先介绍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人民公社制度研究,引进社会工作课程,创办社会生活资料中心,认为这些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研究。之后,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英国) 会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向群教授作了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中国比较与中国研究的区别,为什么把中国研究放在全球框架中来做,怎样把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成果加入到人类的知识大厦,在做学问的同时如何从跨学科到跨行跨界的知识转化,不但服务学术社区,而且要参与型塑全球社会。
来自上海及杭州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发言的与会嘉宾自然地形成了以下三个小组。
民进上海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经济师施薔生先生(左一),也是这次上海预备会议的主要协调人,他在发言中概括了中英文化交流的五大特点及其意义,强调利用中国比较研究这一抓手,在学术外宣的凸现中国元素。上海全丰投资有限公司是这次上海预备会的主要赞助者,其董事长錢振华博士(左二)讲道,从商业文化的体验中,感受到人们在做生意或其他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自私、不守规矩等的做法,开始以为是文革遗毒,后来发现在民国、清朝、战国时期都有,因此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中的大问题来反思,其文化基因到底是什么?虽然他在北大读书期间聆听了许多大师的讲座,但是,对这个问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答。丁正伟先生(右二)是一位艺术评论家,他认为文化交流的过程不是抢话语权,影响或改变别人,而是要柔和地慢慢地渗透,通过问道求野的礼,达到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境界。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总编曹元勇先生(右一),提出要用故事来讲概念,如莫言的作品的特点是讲述底层人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思考问题的。还有如何把文化用文明讲,天下一体的全息概念、中庸思想,在与其它文明的交流中应该探讨合适的讲法。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制度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郭毅教授(左一),也提出了一个中国概念输出的问题,如在管理研究与教学过程中有阴阳、关系等概念,如何综合大陆港台的思想行为的建构研究,解析中国的概念。浙江传媒学院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话语分析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钱毓芳教授(左二)是语料库专家,她提出可以通过建立社会科学语料库的方式,通过批判话语的方法,来帮助中国概念和输出和中华话语的建构。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院长王干城教授(右二),在大学学了七年的西方哲学,转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中挖掘出老子思想,认为其精华在于12个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掌)而不宰,认为这与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观点一一对应。后来成立老子书院,对企业家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孙晓婧女士(右一)是罗滕发展协会的理事长和罗藤企业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她介绍自己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留学期间,参与了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的工作,回国创办协会和企业的同时也自觉从事公益事业,开展活动帮助贫困孩子就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社会学系副主任陆绯云教授(左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参与了英国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关于社会支持的项目,与常向群同是项目组成员。她认为如何向世界说明中国要对文化作分解: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意产业、中华文化话语等等。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念有助于文化交流。上海社会科学院商业研究中心主任朱连庆研究员(左二)最近刚从英国回来,他介绍说,我们把眼睛向外看的时候,要看深层的东西,如英国人在商业运营时平心静气、理智行事,最后大家各得其所,社会也稳定,要探讨这后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基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殷晓蓉教授(中),曾经翻译过传播学史,从全球的社会变迁进程看传播问题,中国新闻走出去很难,国家有投入,还有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等等,研究如何使用不同的媒介,如少数民族的媒介,很重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上海圣大燕园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王业龙先生(右二), 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但是我们实际情况是很不平衡的,出国留学的多,引进的版权多,输出的少。新文化运动100年了,正在编中英文化交流的书,希望能够走出去。最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战刚博士(右一),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介绍郑杭生基金会对青年学人的赞助和“爱心基地”的建设,二是介绍郑杭生教授关于中国经验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如长波进程的时间和本土的两个维度,通过传统到现代的脉络来把握把全球化进程,等等。
会前,部分与会者翻阅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和环球世纪出版社彩单,左上图左二这位先生是做营销策划的,他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的赵蓉晖教授、余华博士和沈骑博士参会,他们因会议时间冲突未能与会。右上图为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的两位会长(前排左右)及其中国首席代表、艾语·希捷集团 (研究|咨询|交流) 执行董事、高级顾问章简博士(后排中间)。会后,与会者们亲切交谈,下图为常向群与本次预备会议的组织者、上海觉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人赵梦女士(左)合影。
以上是这次上海预备会议的主要组织和筹办者。
部分嘉宾和与会者合影留念,之后并继续聚叙。
以上由茱莉亚·余根据觉尘文化提供的照片和录音编辑整理。
点击这里见英文页面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强教授携夫人访问英国 (2014年7月20-24日)
2014年7月20日,时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的李强教授(1950-2023)携夫人张华来英国度假【注释1】。我以朋友的身份提前安排了为期10天的行程,并在伦敦接待了他们。由于张老师感冒发烧,他们不得不中断假期,于24日下午提前改签机票回国,留下了许多遗憾,也给我留下了难忘和美好的回忆。以下记录了他们此次访问的部分内容.
7月20日(星期日),李强夫妇乘BA38航班于15:10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随后前往Hilton London酒店入住(该酒店位于Edgware Road,但距离我家附近的Edgware Station较远)。预订了19:30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欣赏由世界和平乐团(World Peace Orchestra)的演奏会。这支乐团由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组成,演奏了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一些具有世界和平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这些演奏表达了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和谐共存。可惜,由于李老师夫妇有时差且较为疲劳,我和其他朋友代他们欣赏了音乐会。
7月21日(星期一),我们前往威斯利花园进行一日游。当天,李强夫妇加入了我和两位朋友之前安排好的活动。威斯利花园(Wisley Gardens,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RHS)位于距离皇家植物园邱园(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Garden)西南23英里的萨里郡,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拥有和管理的花园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园艺花园之一。该花园以其丰富多样的植物、精美的园艺设计和深厚的园艺传统,成为了英国乃至全球园艺爱好者的圣地。
以上这组照片展示的是我之前未曾见过的花卉(从左至右):朝鲜蓟(Artichoke),一种属于菊科的植物,原产于地中海地区。未开花的花蕾可食用,开放的花朵呈鲜艳的紫色,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万代兰(Vanda),以其华丽的大花和多样的花色著称,这株万代兰的花朵上有紫色斑点,极具观赏价值;鹤望兰或天堂鸟花(Heliconia rostrata),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鲜艳的颜色闻名,这株鹤望兰的花朵呈现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组合,非常具有观赏性;蜘蛛兰(Spider Orchid)或布拉索兰(Brassia),因其花朵形状奇特,长长的花瓣和唇瓣让人联想到蜘蛛的腿而得名;螺旋姜(Alpinia zerumbet),它的茎部有着独特的纹理和形状,呈现出螺旋状的结构,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叶片而广泛用于观赏。
下组照片(从左至右):在威斯利花园(Wisley Gardens)内看到一个中式亭子,上面写着“蝶恋亭”(Butterfly Lovers Pavilion)。这是2005年由中国上海植物园与英国皇家园艺学会(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RHS)合作建造的。该亭子最初为当年的汉普顿宫花卉展(Hampton Court Palace Flower Show)而设计,并获得了银奖。建成后,它被捐赠给威斯利花园,成为了该园内的一个永久景点。这座亭子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经典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亭子的设计和施工由中国天津大学景观设计教授刘庭风负责。为了纪念这一传说,亭子的六根柱子上都雕刻有蝴蝶图案,象征着这对传说中的恋人最终化蝶的爱情故事。蝶恋亭的建造和放置地点旨在突出中国园林设计的哲学理念,特别是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方面。亭子的材料均从浙江运来,以确保其传统中国建筑风格得以完美呈现。建造蝶恋亭的主要目的是庆祝中英两国在园艺领域的合作,并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引入到威斯利花园,为游客提供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独特体验。该亭子的设计和施工由来自中国的园艺师和工匠负责,他们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工艺,将亭子完美地融入了威斯利花园的自然环境中。
当我们要离开威斯利花园时,分别与我的朋友和李强老师夫妇合影留念。
7月22日(星期二),伦敦市内一日游
我们与英国社会学学会前会长马丁·阿尔布劳教授约好了12:30的午餐会,行程相当紧凑。我们一大早乘地铁前往伦敦塔和塔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进去参观。在附近浏览后,我们在码头登上了一艘朝威斯敏斯特方向行驶的泰晤士河观光船(见以下组图)。
到了威斯敏斯特码头,我们沿着唐宁街(10号是英国首相官邸)行走,经过皇家马厩(Horse Guards Parade)、伦敦骑兵卫队拱门(Horse Guards Arch)等地,观赏了换马仪式(见以下组图)。
随后,我们来到了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李老师对广场上纳尔逊纪念柱(Nelson’s Column)基座四周的四座青铜狮子雕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些狮子雕像是特拉法加广场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李老师特别选取其中一只狮子为背景合影。我对于这张照片中巨大的狮子和“渺小”的李老师夫妇形成的对比产生了联想。狮子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力量、勇气和尊严的象征,在此地拍照或许是对自我认同的一种肯定和自豪。
我们也都对广场上第四基座(Fourth Plinth)上的蓝色公鸡雕塑产生了兴趣。第四基座最初是为威廉四世国王的雕像而设计的,但由于资金问题,雕像从未完成。1999年,第四基座项目启动,成为展示当代艺术作品的平台,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件新的艺术作品。这座名为《大公鸡》(Hahn/Cock)的雕塑由德国艺术家Katharina Fritsch创作。雕塑以其大胆的颜色和形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蓝色公鸡象征着男性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带有讽刺意味,质疑传统纪念碑的严肃性。艺术家Fritsch将其描述为一种幽默的讽刺,挑战了广场上其他传统雕像的沉重感,成为当代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一个典型例子(见以下组图)。
离开广场后,李老师建议去参观英国国家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该学院成立于1902年,旨在促进和支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是英国国家级学术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术研究的高标准,推动学术讨论,并支持通过研究来增进对人类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学术院不对外开放,只有参加内部活动或会议才能进入。李老师在门口留影,并建议说,以后我们要在这里举办活动。【注释2】。
我们与马丁·阿尔布劳的午餐会安排在皇家汽车俱乐部(Royal Automobile Club,简称RAC)。这是英国顶级私人会员俱乐部,提供餐饮、住宿、健身、社交活动和商务会议空间。RAC的餐饮服务以其高品质和精致的菜肴而闻名,是伦敦高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马丁陪同李强夫妇参观了俱乐部,我们在花园里交流,午餐后,马丁赠予李强他的获奖著作《全球时代》(The Global Age)一书(见下组图)。【注释3】
午餐后,我们漫步于伦敦街区,来到了伦敦经济学院,在那里与正在做访问学者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博士会面。她在李强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见下组图)【注释4】。
下午4点前,我们赶在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关门前最后一批进入参观。李老师又让我为他们在一尊大狮子的浮雕前拍照。这是著名的亚述石雕之一,可能来自亚述古城尼尼微(Nineveh)的遗址,表现了“亚述狮子狩猎”(Assyrian Lion Hunt)场景的一部分,是亚述帝国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这张照片再次表明了李老师与狮子这一象征的认同。
在中国馆,我们看到了一幅大型卷轴画(可惜没有拍下展品的标注)。这幅画描绘了山水题材,表现了山川、流水、松树等自然景观,意在表达画家对自然的崇敬,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我顺便谈及了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中国比较视野”的基础上加上全球视野,不仅是全球性地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性研究,而且是历史性地对中国社会从过去到现在的转型作全方位的比较研究。从方法论上讲,中国学者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西方同行的研究的本质 区别可以通过理解一幅中国画卷来理解。【注释5】。
7月23日(星期三),李老师夫妇自行从滑铁卢火车站前往温莎小镇进行一日游,并对温莎城堡进行了详细参观。回到伦敦后,张老师开始发烧,于是他们决定改签机票,提前回国。
7月24日(星期四),原本安排的是在我家附近的林子里徒步并进行学术交流,但由于李老师夫妇的飞机将于下午16:45从希思罗机场起飞,我们取消了徒步活动。上午茶聊,随后享用了午餐。以下照片是李老师拍的,当时微信拍照还不太普及,所以没有留下我们的合影,但留下了张老师分别与我母亲和我的合影。
我们大概在下午2点前与刘佳燕和她的儿子在希思罗机场T2汇合,孩子主动并开心地推着行李车,大家都对这种教育方式表示赞赏。临别前,我们在一幅彩画广告前合影。后来回想,这张合影具有深刻和个人化的寓意,象征了学术交流、友谊、教育传承以及家庭纽带。它记录了学者们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学生的培养以及对家庭的珍视。
注释:
- [1] 李强于2014年7月当选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这是自1979年学会成立以来的第六任会长,继费孝通、袁方、陆学艺、郑杭生和李培林之后。这篇博客是于2014年7月28日写的,并在10年后的2024年7-8月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京沪四所高校访问英国后更新的。
- [2] 从2015年开始,第二届全球中国对话至2023年的第八届全球中国对话都在此处举办。
- [3] 李强曾兼任全球中国研究院中方荣誉院长(与马丁并列),全球中国研究院更名为全球中国学术院并改制为院士制机构后,李强担任学术院理事会中方会长,并与英国社会与经济研究委员会(ESRC,相当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前代理总裁Tony McEnery教授并列。
- [4]李强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前主任李铁共同主编了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镇化研究丛书”,刘佳燕担任该丛书的执行编辑。
- [5]常向群:《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简体字版,2009年;繁体字版,2010年;英文版,2010)中作过解释: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评论《中国:三个皇帝(1662—1795)》展览中的中国画时指出,与西方的油画所提供的单视点(a single perspective point)不同,中国的绘画在一幅作品中通常同时表现等距的多视点(multiple perspective points)。他认为,西方艺术史一直忽视了美丽而精致的中国卷轴画(典型的此类画如“清明上河图”,中国比较研究网站选中此画作为首页的主题之一,有表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寓意,见上面的标幅。 在霍克尼看来,”中国的卷轴画有点像电影,给观赏者一种参与绘画作品的快感。进而解释道,由于中国的绘画没有消失点(a vanishing point),与其说是站着不动地欣赏西方的油画,赏画者在欣赏中国画时则必须变成画中的这个消失点。因此,在欣赏中国画时要成为画的一部分,其眼睛、身体,甚至心理等都要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去,并随着画面的滚动从一部分移动到另一个部分(David Hockney, A Difference of Perspective, in ‘Three Emperors, 1662—1795’, RA Magazine, Winter, 2005)。常向群认为,‘粗线条来看,“西方”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比较注重于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细致地分析,而中国式的研究则比较注重于把几个问题综合在一起来概括和 描述。本书所提供给读者的是一幅用文字表达的反映江村村民生活极其复杂的关系的巨幅卷轴画。但它不完全是中式的做法,有点像西方的将若干小幅的油画挂在一 面墙上的展示法,不过在此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镶拼在中式的卷轴画里。借助于霍克尼建议的欣赏中国画的方法也许会有助于读者耐心地读完此书。’ (常:2009年,第15页;2010年,第39页)。
常向群,2014年7月30首发;2024年8月30更新。
相关页面:
图片报道: 韦伯与中国国际大会, 2013
中国、西方与未来全球资本主义还是其他社会形态?
据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最近的新闻报道, “全球经济体系的未来取决于西方同中国的关系。一百年前,马克斯∙韦伯,现代西方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创始人,对文化因素阻碍了非西方背景的西式的资本主义兴 起的有着经典研究的著述。” 2013年9月5-6日,题为“韦伯与中国:文化,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国际大会成功地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举行。近百名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社会科学家重新 审视韦伯命题,探讨他开创的社会科学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诠释当今纷繁复杂的经济发展状态。会后,我们收到一些与会者的来函,称赞本次大会是:
- “一个伟大 的胜利!”
- “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
- “一次激励智力及其丰产的会议!”
- “一次棒极了的会议”……
以下是韦伯与中国大会的图片新闻,它再现了会议特点并展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希望你们喜欢。同时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素料和建议,便于随时更新此页。
在亚非学院召开的“韦伯与中国”全体大会的会场(G2:上图)和(v211:下图)。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与经济管理系准教授薄宏博士(左图)主持了开幕式;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保罗•韦伯利Paul Webley教授(中图)致欢迎辞并介绍了亚非学院,这一在全球领先的研究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教研机构。 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会长、德国波恩大学高研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教授(右图)指出,我们相聚一堂是因为对会议主题的共同学术兴趣,而非某个大团体或机构的特殊项目,并表达了他对主办这次大会的亚非学院、组委会成员以及参与者的感谢。
主题演讲
四场主题演讲分别安排在9月5-6日两天的上午和下午。
德国海德堡大学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系荣休教授沃尔夫冈•施鲁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做了题为“如何让思想在历史中富有成效:马克斯•韦伯对儒教及延伸之研究”的主题演讲。他对韦伯的儒家思想应用作了重要澄清,认为 “禁欲的新教的最明显的反例,从表面看似相似,但实质上完全不同。韦伯尝试用儒教开发一种社会学和宗教理性主义的类型学。儒家思想也被他用作背景去理解西 方发展的奇特性。”
他的这一演讲也是“首次《马克斯•韦伯研究》的年度讲座”。《马克斯•韦伯研究》主编、伦敦都市大学全球政策研究所文化与现代化项目主任山姆•威姆斯特教授主持了该演讲。
苏国勋教授(中图)因健康原因缺席会议,章晓英博士(左 图,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代为宣读其演讲稿。苏国勋教授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荣休研究员、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是中国最著名的韦伯研究专家。他指 出,由于一些错误的观念导致韦伯曲解中国文化的某些元素,他试图探究出更精细的方法来进行不同文明间的分析。听众对其观点提出许多重要的和感兴趣的问题。 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共同会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组委会联席主席常向群博士(右图)主持了这场演讲,她提议把所有的批评、评论及问题反馈给苏教授并寻求他的回应,希望在2014出版的《中国比较研究》特刊上发表一篇“一位中国学者与西方韦伯研究者的‘缺席’的对话”。
左边的照片是马丁•阿尔布劳教授(左图)主持大会的第三场嘉宾演讲,他拿着由斯蒂芬•凯尔伯格(右图)翻译并撰写前言的增补版《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斯蒂芬•凯尔伯格Stephen Kalberg教授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他在其主题演讲中强调韦伯的系统方法和不同文明的比较分析的持续相关性,并对韦伯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了重要的重新评估,详见他的《马克斯•韦伯的历史比较社会学》(2012)一书。观众对此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最后一位演讲人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韩格理Gary Hamilton教授(左下图)。沃尔夫冈•施鲁赫特教授(右 下 图)主持了演讲。他承认从韩格理的韦伯研究中学到了两件事:第一,韩格理基于亚洲的资本主义的家庭研究让他认识到,韦伯坚持资本主义要求把家庭和公司分开 的观点不适用于亚洲。第二,他同意韩格理的观点,认为韦伯在基于“孝”和“父权”而进行的传统中国和古罗马社会的比较中出现了错误。施鲁赫特在提到这一点 时展示了去年出版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英对照版,英译本由韩格理和王政(下一组照片右二)翻译。中英文对照版《乡土中国》的编辑曾在2010年费孝通教 授百年诞辰纪念时主持了一个韩格理教授和常向群博士之间的对话,讨论费孝通对世界人类学和全球社会学的贡献。对话的缩节版发表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刊 Anthropology Today 的2011年第6期(左边第一、二张照片),对话完整版见2011年第1卷第2期《中国比较研究》。 韩格理在演讲中展示了池塘中的单一的纹波和多个波纹的图片来解说“差序格局”中的关系的不同模式,并指出每个人都是自己关系圈的中心。韩格理曾在一个更大 的 框架中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纠正了韦伯的“孝”和“父权”观点,这篇早期论文发表在《中国比较研究》(JCCP)的创刊号上(2011年 6月第1期)上。《中国比较研究》创刊号(右图)的主要文章都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社会的基础》相 关(副标题为费孝通和韩格理讨论英文版书名时一起加上去的)。这本书中文版发表于1947年,英文版1992年。但它至今仍然有价值,因为后来的中国学者 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而且甚至连本书的译者韩格理本人,都忽略或没有充分理解费孝通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常向 群,2011,1(1):32,JCCP)。费孝通《乡土中国》发表15年后,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才认真地阅读了此书,写了“社会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一位西方汉学人类学家的惊喜和问题——阅读费孝通教授的中西对比 ”一文,这篇对“差序格局”较为深入研究的论文的中英文版,同时再现于《中国比较研究》2011年第1卷第2期。(注意:该期刊封底的网址和邮箱地址分别 从2013年3月和7月停用。目前电子邮件是:journal@ccpn-global.org;网站:www.journal.ccpn-global.org).
会议结束后,韩格理说,本次大会使我意识到,要建立一个中国比较研究的框架还有很多事要做。
全体会议
本次大会还安排了三次全体会议。英国雷丁大学欧洲研究中心联席主任Athena Leoussi博士主持第一次全体大会。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亚洲中心主任阿塔•侯赛因(Athar Hussain)教授, 发表了关于中国人才选拔方面的演讲,认为中国学校的考试排名选拔制度对那些有钱让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的家庭有利,但对穷人家的孩子却不公平。随后,《马克斯∙韦伯研究》主编山姆•威姆斯特教授做 了题为“韦伯社会经济分析”的演讲,他认为韦伯的类型学不应束之高阁,要用于案例研究,韦伯在1906年把类型学应用于俄国,如今我们得应用于中国。他建 议,韦伯的关键概念,如经济能力、配置分配合法力、占有或挪用(appropriation)、劳动分工的形式、组织形式、国家与政权、社会化,可直接用 于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不需要用正确的资本主义的标准模式来判断。
第二次全体会议主持人是彼得∙福鲁格尔博士(Peter Flügel)(中图),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宗教研究系高级讲师。美国俄勒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教授顾德曼Bryna Goodman(右图)发表了一篇题为“伦理文化不是俱乐部:早期中国证券交易体系中的政治、法律和资本”的演讲。 她把1921年上海股市泡沫作为一个案例研究,以个体商人和上海商会公开辩论的形式,探究经济发展、自由与国家主权等引起公众争议的问题。这里反映出的问 题,韦伯在自我防御19世纪90年代Kaiserreich证券交易已经提出过。接着,美国和理大学历史系主任、哈佛大学法学院研究员高鸿钧Karen Turner教授(左 图)发表了“为国家服务的宗教:重新审视韦伯的中国传统观”的演讲。她分析道,根据出土文献与传播文本的修正后观点,在帝国形成时期,高度的理性塑造了中 国的官僚机构,并论证了中国比西方要早得多就通过礼法典籍发展了一种有效的制度,用于管理经济、服务国家。她指出,儒家的官员大多是自私和不准备为根本的 改变做出牺牲的。
第三次全体会议是由英国社会学会韦伯分会主席、 英国索尔德福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讲师卡洛斯•弗雷德Carlos Frade博士(左图)主持。这次会议的两场演讲均由两人联席演示。上半场由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冯珠娣Judith Farquhar教授(右图)和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研究院高级讲师赖立里博士(中 图)联席,她们合著的论文题为,“中国国药(National Medicines):制度理性和‘愈合的魅力(charisma)”。她们从实证研究中发现,任何社会的政权都不是纯粹的“理性”,因为医疗信息的理性 系统最终只是医学美术或“愈合魅力”的表层。她们试图表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中国历史实践中,理性和非理性都有共构关系。大家对此观点提出了许多问题, 例如,施鲁赫特认为“人格魅力” 是一个政治概念,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个人关系的先决条件。但两位作者引证了“神奇的魅力”的实践中的用法(见:王斯福和王铭铭合著的《基层卡理斯玛: 中国的四种地方领袖》(2001年)。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了,韦伯的“魅力”可以用于“富有想象力的”实证研究方式。这里似乎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会议上提出 的严格地将“魅力”一词用于中国社会语境的观点;另一种提出如何将韦伯的概念在中国语境的实证研究“富有想象力”地应用?
第三次全体会议下半场演讲是英国社会学会荣誉副会长、德国波恩大学高研院院士马丁•阿尔布劳Martin Albrow教授(右图)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新闻系系主任章晓英博士(左图)联席演示的。
标 题为“世界之外的世界:韦伯、中国及公正的旁观者”。这场演讲类似一场对话:阿尔布劳解释说,“世界”这一概念是韦伯的比较宗教研究的 中心。章博士介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世界和天下)。马丁还介绍了曾在中国生活和教书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贝特朗•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思想家对世界的理解,欣赏那个与西方不同的世界。
两位演讲者提出了“共享的不同世界”以取代“大同世界”的观点。作为《全球时代》的作 者,阿尔布劳把话题转向了“世界”,这从《新的世界秩序中的中国思想》系列丛书可见一斑,此系列丛书由阿尔布劳提议、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资助。章博士在演讲中提及的赵汀阳著的《全球系统》一书被列入此系列,书中提出了一个中国视野的世界观体系。
小组会议
本 次会议共收到近50篇提交的论文含合著的论文。除了专题演讲和缺席者的论文之外,其余30篇论文被分为10小组。它们是:重读韦伯,韦伯的合理化研究,儒 家思想和工作伦理,中国法律,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法律,现代性与中国崛起,比照现代中国经济重温韦伯,中国政府和市场社会主义,中国企业,中国的投资。上面 照片是从小组会议中任意选取的。最上面的照片是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准教授邓钢博士在主持小组会议。
上面的照片展现不同小组的成员在宣讲他们的论文。中国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钱宏教授做 了题为“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与共生价值观”的有趣演讲。钱教授把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进行了比较,认为马克思用“批判的武器”来审视资本主义,而韦 伯却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指出,“资本主义遇到了自身发展的局限,对 抗和负面性。结果,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时,新教伦理与韦伯资本主义精神遭遇到极大的困境,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却成为一个“国家资本主 义”。他的结论是,无论是社会化的资本主义还是资本化的社会主义都困境重重。基于他的研究和经验,在整合古老的东方智慧与当代生物学“共生起源”发现的基 础上,钱教授提出了全球生态语境下的中国哲学——“共生价值观”,简单地表达为“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这一思想已经得到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认可。他建议, “共生价值观”可作为一个原则用,来处理世界上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为了践行“共生价值观”,钱教授用333个汉字提出“共生十 诫”。底部的照片是钱教授演讲后把“共生十诫”作为礼物赠送给小组主持人马丁•阿尔布劳教授。
问答环节
每次大会或小组演讲后都有问答环节,它们也同等重要。随意选取的照片展现了热情的观众参与大会的始终。正是观众和演讲者的共同努力让大会充满智慧的光芒。
闭幕大会
闭幕大会由两部分组成。闭幕大会是以“资本主义的未来”这一主题讨论开场的,这场主题活动是由《马克斯∙韦伯研究》主编山姆•威姆斯特教授组织和主持的。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上图左一)是英国伦敦大学哥德斯密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社会学教授。他是《构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城市变化》一 书的合著者,此书在大会开幕前两天由罗特里奇出版公司出版。他认为,中国要不被视为在财产法和合同法方面落后于西方企业标准,或者被看作是执意实行新版本 自由主义。相反,新自由主义经济生活是个性化的和剥离脱嵌的,而中国模式是相互联系和紧密结合的。同时,其庞大的城市变化已被视为一种新形式的“本土国家 资本主义”。韦伯的工具理性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新的实质理性,延伸到伦理争论。这时主持人提出“中国模式是否是资本主义模式的分支”的问题,几位著名公 共知识分子回应了这个问题。底排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大英帝国勋章荣膺者斯蒂芬•陈教授(左图),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律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前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中国道德在非洲:中世纪王国与黑暗大陆》主编。他认为,中国注重全球秩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对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主权的概念和成为WTO成员。在与非洲的贸易问题上,中国官员对其目标进行了非常冷静的成本效益分析。李淯(中图),畅销书《美国能向中国学什么》一书的作者,美国纽约大学金融和经济学客座教授,中国西亚斯国际大学教授,她持更为温和的观点,指出中国正在进行蓬勃的新举措,并没有受到美国现在功能失调的影响。右图是马丁•雅克,全球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西方世界的终结和全球新秩序的诞生》(2009,2012) 的作者, 伦敦经济学院高级客座研究员、中国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马丁认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将很快掌握全球主导权;例如,我们预期美元的国际优势能持续多 久?然后幻想性地假设中国将遵守一个西方建立的模型和规则。还有最近还没得到解决的金融危机,凸显了西方的弱点和急需新的生命力。正如马丁•阿尔布劳所说 的:我们不是进入了信息普及的时代?接下来的广博而生动的问答回归到韦伯自己的定律,理性结构要求一个成功的现代性,资本主义的动力是以内在的紧张和危险 为特征。
最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法律讲师、大会组委会联席主席康佩理Ernest Caldwell(左图)主持大会闭幕致辞。斯蒂芬•陈教授(中图)代表亚非学院感谢大家的参与,正是大家的积极参与会议才取得圆满的成功。这让他想起1973年他第一次阅读韦伯作品,过去的40年他对韦伯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有助于他的研究。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共同会长、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向群博士(右图),对所有直接或间接、体力上、精神上、情感上、智力上、经济上等等帮助会议成功举办的人表达由衷的感谢!她引用中国古话“吃水不忘挖井人”依次对以下个人与团体表达诚挚的谢意:
- 感谢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创办主任和《中国比较研究》创刊主编王斯福教授,使“全球中国比较研究会”和《中国比较研究》期刊得以组织和赞助“韦伯与中国”大会;
- 感谢Elisabeth Croll教授于2006年安排常向群博士在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做研究员,没有这个缘起,我们也不可能在亚非学院召开这次大会。
- 感谢马丁•阿尔布劳教授提议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与其他单位共同主办“韦伯与中国”大会,并领导组委会成功地举办了这次会议。
- 感 谢亚非学院同事们: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靝沅(Tian Yuan Tan)博士、亚非学院新近成立的中国研究所创始主任Michel Hockx教授、朱莉教授、薄宏博士、康佩理先生、 保罗•韦伯利教授、斯蒂芬陈教授、Andrea Janku博士、 Peter Flügel博士、 Carol Tan博士以及亚非学院中心和项目办公室经理Jane Savory女士, 感谢他们会议自始至终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帮助。
- 感 谢组委会其他成员:伦敦经济学院John Breuilly 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邓钢博士,《马克斯•韦伯研究》主编山姆•威姆斯特教授, 英国社会学会韦伯分会主席卡洛斯•弗雷德博士, 英国雷丁大学欧洲研究中心联席主任Athena Leoussi博士,感谢他们的智慧投入和情感支持!
- 感谢其他组织者和赞助者:全球中国研究会联席会长、中国复旦大学张乐天教授, 《中国比较研究》杂志客座主编、中国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Arthur Probsthain东方书店的Michael Sheringham先生, 感谢他们支持并赞助大会。
- 感 谢所有的志愿者:来自亚非学院的 Mimi Ajibade, Anlan Chen, Weiwei Chen, Mieke Houvenaghel, Farwa Sial, Ghayda Nawres 和来自布里斯托大学的孙晓婧,感谢他们会议期间的事无巨细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 最后,常向群博士用“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中国俗语表达了她对会议所有参与者包括主讲嘉宾、闭幕讨论的专家、全体大会和小组演讲者,以及所有与会者的深深的谢意,正是他们的热情参与才让此次会议获得丰富的学术成果!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韦伯与中国”大会正是这样一场盛宴。我们希望,在您回家后,“韦伯与中国”大会及其精神,可见的或不可见的图像、富有想象的思考和记忆,将一直陪伴着您…
徐海燕译
点击此处下载
金砖国家移民如何参与型塑全球社会?
2013年3月2日,‘金砖国家新移民如何参与型塑全球社会’的国际大会在伦敦政经学院成功地举办。
伦 敦政经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Athar Hussain教授宣布会议开幕。英国上议院副主席迈克•贝茨勋爵(Lord Michael Bates)为大会致了一个精彩而有趣的开幕词。中国移民研究专家、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欢教授和与英国移民研究专家、牛津大学移民研究中心副主任 Nicholas Van Hear博士分别作了主题演讲。金砖国家新移民研究项目的八位成员围绕着两个主题发表了论文:“金砖四国移民(migrants)和迁移 (migration)在全球社会的案例研究”及“全球社会中移民与原籍国的关系”。 对于后者,项目负责人、日中社会会学会会长、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学院陈立行教授在下午会议作了相关题目的开场报告。最后发言的是项目共同负责人、伦敦 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联席主任常向群博士,她对项目研究做了一个概述,阐明了研究课题和兴趣,介绍了从实地考察和在线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及初步分析。与 会者们积极地参与了答 问环节。闭幕小组由三位教授组成。萨塞克斯大学的移民与全球化专家Ronald Skeldon教授作了闭幕报告,布莱顿大学‘欧盟与印度跨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创始主任Professor Karamjit Gill做了评议;最后由伦敦经济学院王斯福教授(Professor Stephan Feuchtwang) 致闭幕词。
背景
伦 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 参与了一个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名为“金砖国家新移民在美澳日英的比较研究” (2009-2013年)。该项目与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学院合作,由日本学术振兴会 (JSPS)资助,项目研究人员来自澳大利亚、巴西、中国、香港、日本、俄罗斯、新加坡、斯里兰卡、英国和美国。我们研究的移民对象为“新移民”,即自 1989年以来迁移到英美澳日的金砖国家的移民。
为了回应从金砖四国(BRIC)到金砖国家(BRICS)的转变,这个庞大而快速增长的经 济体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显着地影响区域和全球事务,我们的研究增加了南非移民在英国的对比研究。金砖国家本身和来自这些国家的移民对塑造未来的全球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可以被用来寻找一些方法,以促进来自这五个金砖国家的移民在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福祉,并加强他们对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的贡献。我们对居住在国外的移民如何协助家乡国家的发展也感兴趣。
除 了标准的社会科学方法外,本项目还采用网上问卷调查 (已于2013年7月31日结束)。该项目的主要特点是把研究领域从“迁移研究”(migration studies)扩展到“移民研究”(migrant studies) ,即对人的关注。它与“迁移研究”中对特殊的群体的关注,如移民的人权或健康等不同,我们的项目侧重于“普通的移民”(ordinary migrant people)的基本状况,因为我们相信广大的“普通人”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基础
组织者和召集人
组织者:
- 伦敦政经学院亚洲研究中心
- 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
-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 (KGU)
- 英国浙江联谊会 (ZJUKA)
召集人:
- 陈立行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学院; 日中社会学学会主席
- 常向群博士,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 联席主任
程序
上午会议 9:00-13:00
主席: Athar Hussain教授(伦敦政经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开幕式9:00-10:15
- 开幕词:迈克•贝茨勋爵(Lord Michael Bates 英国上议院副主席)
- ‘中国人在欧洲: 移民的历史和他们参与塑造欧洲社会’,李明欢教授(中国厦门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顾问)
- 变化中的全球迁移秩序:二十年的动荡,Nicholas Van Hear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移民政策与社会中心(COMPAS) 副主任和高级研究员) [ppt]
金砖四国移民(migrants)和迁移(migration)在全球社会的案例研究
10:15-10:45 日本的劳工结构在转型吗?三重县的巴西劳工经验教训,KUMARA Ananda教授(日本铃鹿国际大学副校长) [ppt; paper summary]
10:45-11:15 俄国技术移民的迁移:赋权对发展的影响,Esuna Dugarova博士(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 (UNRISD) 研究分析师) [ppt]
11:15-11:30 茶歇
11:30-12:00 从脆弱到灵活性:印度经销商在中国绍兴,Ka-Kin Cheuk先生(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ppt]
12:00-12:30 巴西、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华人律师 — 三向比较,Helen Tung女士(英国伦敦1 Temple Avenue Chambers律师) [ppt]
12:30-13:00 作为金砖国家通往非洲的闸口的南非及对迁移模式的启示,Ana Faria-Santana女士(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 研究员; 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前研究主任) [ppt]
13:00-14:00 午餐
下午会议: 13:00-17:00
全球社会中移民与原籍国的关系
主席: 邓钢博士(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CCPN)主任,经济史系准教授)
2:00-:2:30 影响金砖国家移民回归其国家的比较研究,陈立行教授(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金砖移民项目负责人; 日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
2:30-3:00 祖国的召唤,家庭的拖累:金砖国家新移民在英美澳日,邵春芬博士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研究学系讲师)
3:00-3:15 茶歇
3:15-3:45 效忠问题与居住国和原籍国: 动态和效果,KOMAI Hiroshi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
3:45-4:15 金砖国家的移民如何参与塑造全球社会?项目研究概述,常向群博士(金砖国家移民项目共同负责人,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 联席主任) [ppt]
4:15-5:30 闭幕式
- Ronald Skeldon教授(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地理系) [ppt]
- Karamjit Gill教授(布莱顿大学人类中心系统; 《人工智能与社会: 知识、文化和通讯期刊》 主编)
- 王斯福教授(Stephan Feuchtwang伦敦政经学院人类学系荣休教授,中国比较研究网CCPN始创主任)
相关信息
点击这里下载程序
点击这里下载摘要
伦敦政经学院:http://www2.lse.ac.uk/publicEvents/events/2013/03/20130302t0900vCLM202.aspx
英国浙江联谊会: http://www.zjuka.org.uk/page13.html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联络: ccpn@lse.ac.uk
附注:
1. 本次活动由伦敦政经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 (CCPN)组织 。如果您现在有什么问题请联络全球中国比较研究网 : info@ccpn-global.org
2. 我们将尽快更新简报或文章概要
3. 会议论文集将于2014年底出版
照片
议场
与会者踊跃参与答问环节
大会部分与会者[下载]
注册
本次会议免费向公众开放,但需要注册。
Sabrina CY Luk 翻译
点击这里进入英文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