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全球中国学术院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第一年之后,2024年8月2日至11日,全球中国学术院终身院士、南开大学前副校长朱光磊教授访问了英国。这是学术院首次接待来自中国的院士,我们期望通过与朱光磊教授的进一步交流,扩大与中国及相关学术界的联系和影响,同时宣传“院士之家”对院士及其家属的温馨接待,树立全球院士接待的典范。虽然朱教授的行程短暂,但整个过程值得在此分享,以供全球各地的学术院院士及相关单位参考。
1. 邀请安排
2024年6月初,朱光磊教授与我联系,表示他将在暑假期间访问英国。经过与负责院士工作的副院长彼得·施罗德(Peter Schröder)教授的沟通,我们联名为朱校长【注释1】签发了邀请函。邀请函中明确说明,作为学术院的院士,他本人和家人均可在我们的“院士之家”免费住宿一周(详见院士待遇第12项,此外还包括其他多项待遇)。朱校长表示,希望通过访问英国及与学术院的互动来扩大学术影响。同时,他也愿意顺便做学术讲座,并提供了两个讲稿:一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与逻辑”,另一个是“现阶段中国阶层格局变化的十大新特点”。由于此次行程还包括与格拉斯哥大学的深度交流,他将先前往格拉斯哥,再到伦敦。他对学术院表示感谢,但已预订了旅店,因此,不会在学术院的“院士之家”住宿。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并希望以此为契机,广泛宣传学术院的院士待遇。这样,未来院士及其家人到伦敦时,就可以避免像朱校长及其家人这样在食宿和交通等方面的额外支出。
2. 格拉斯哥活动
根据朱校长的行程安排,他们于8月2日至7日在格拉斯哥的活动由格拉斯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政治系苏格兰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杜珍(Jane Duckett)教授负责接待与安排。在此,仅分享其中两例。
以下照片展示了朱校长参观格拉斯哥市政厅的情景。左边的照片是在一个会议室或议事厅,华丽的木质装饰风格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对细节的关注,雕刻精美,代表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彩绘玻璃窗是格拉斯哥市政厅内部的一大特色,这些玻璃描绘了象征性图案或城市徽章,展示了格拉斯哥的历史和文化。右边的照片中,天花板上的雕刻和绘画十分精美,许多地方使用了大理石和金箔装饰,展现出当时市政府的权威和富裕;大型的历史油画以及复杂的铁艺栏杆,这些元素体现了市政厅作为城市权力象征的重要性。市政厅作为城市的象征,反映了格拉斯哥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
由于朱校长访问韩国的原因,他到英国度假的日期推迟到了八月初。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访问格拉斯哥的时间有所重叠。在朱校长的帮助与协调下,促成了杜珍教授与赵可金教授的会谈。以下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赵可金教授的爱人、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龙多、杜珍教授、赵可金教授、朱光磊校长及孔院中方院长、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周申。之后,他们与孔院的老师们一起参观了校园。
3. 伦敦市区及周边的活动
8月8日晚上7点多,我来到位于Willesden Green的朱校长下榻的旅店,欢迎他们全家。感谢朱校长的体贴,这里的邮编是NW2,与学术院的院士之家(NW7)只有不到20分钟的车程,在偌大的伦敦几乎可以说是近邻了!基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我们加了两句“食国际餐、交四方友”,并选择了他们驻地附近的一家土耳其餐馆来接待他们。这家Lezziz Charcoal Grill餐馆内部装饰简约,但氛围温馨,提供正宗的土耳其烤肉和丰富的地中海美食。以下照片左上为我们的“大家庭照”(自左至右):朱校长的儿子、儿媳、夫人、孙女、他本人和我;在享用完丰富的地中海沙拉后,上来的烧烤大餐相当于左下图中的两倍,之后的甜食和茶也都挺别致。席间,我们讨论了中餐与土耳其餐从形式到内容的区别,欣赏对他们这种“美人之美”和“美美与共”的态度。朱校长说,英国的餐厅比国内的热闹,餐后回来的路上,我注意到不少餐厅也挺冷清的,说明我的选择还不错,大家也挺满意。我认为,出国时间宝贵,穿衣除外,食住行都应该是与在国内不同的体验。
8月9日至10日,朱校长一家在朋友和学术院后勤经理刘大卫的陪同下,分别参观了伦敦及周边的景点。
10日下午,朱校长及全家来到学术院的院士之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以下照片自左至右、自上而下分别是:我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朱校长向学术院赠送了礼品。他表示,这是天津杨柳青的“莲年有余”年画【注释2】,愿它为全球中国学术院带来美好的祝愿。接着,赵可金教授分别向我和学术院信托会前主席、环球世纪出版社社长Ingrid Cranfield 赠送了小礼品。
以下这张是扩大的“大家庭照”,包括朱校长一家三代五口及一位朋友、赵老师一家三口、学术院的四位工作人员。除了我和Ingrid之外,还有后勤经理刘大卫(后排右四)和项目经理余莉(后排右一)。感谢他们二人分别驱车陪同两家到牛津等地参观访问。
接下来是自由交流时间(见以下照片)。
晚宴为西餐,分别在两个餐厅举行:10人在主餐厅,朱校长的儿子一家三口在花园房餐厅(见下图上排左右)。事后才意识到,这三道菜是意大利、法国和英国风味的组合。
- 头盘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地中海风格的调味牛油果(Seasoned Avocado),牛油果去核后一分为二,在果肉中淋上意大利香醋、橄榄油,并撒上黑胡椒。这道菜突出牛油果的奶油质感和淡淡的坚果香气,同时意大利香醋的酸味和橄榄油的果香增添了层次感;另一部分是香草腰果甜菜根沙拉(Beetroot Salad with Basil and Cashews),使用了在附近农场自己采摘的甜菜根,煮熟后搭配新鲜的罗勒叶和腰果,再拌上橄榄油,形成一种既清新又带有坚果风味的沙拉。
- 主菜:由于朱校长表示他想吃烤鱼,因此我们准备了烤蛋黄酱三文鱼配海松草、黄油小土豆和紫芥兰(Gratinéed Salmon with Samphire, Buttered Potatoes, and Purple Sprouting Broccoli),这道菜结合了许多法式料理的经典元素,因此可以归类为法式风味的菜肴。
- 甜点:苹果黑莓派(Apple and Blackberry Pie)和奶油,都是Ingrid自制的。这是一道经典的英式甜点,结合了苹果的甜味和黑莓的微酸,外皮酥脆,内馅多汁,再配上绵滑浓郁的自制白色奶油,奶油的洁白与派的金黄、果馅的紫红形成了漂亮的色彩对比,不仅提升了整体的餐桌体验,其乳香与派的果香结合在一起也形成了鲜明的口感对比,营造出非常舒适的味觉享受。【注释3】
最重要的是,制作这两个苹果黑莓派的每一个苹果和每一粒黑莓都是Ingrid亲自采摘的,希望我们的学术院院士和家人在院士之家能够真正体验到家的感觉,并带走亲情般的美好记忆。
晚餐后喝咖啡和茶,这种综合了健康、习惯、文化和社交等多重因素的饮食行为,为晚餐后的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益处。以下照片展示了大家一边喝饮料一边聊天的场景,从餐厅一直到花园,最后大家都尽兴而归。
下排右边的照片是第二天早上我到朱校长的住地为他们全家送行。当问及朱校长到英国后是否想家时,他说:“全家都在这里,并且享受到了院士之家的家庭式接待,当然会想这个家啊!”目送着小巴把朱校长全家带往机场,心中对这次我们学术院的同事和团队首次接待学术院院士及其全家的默契配合感到由衷的感佩!
注释:
1. 2018年,在第五届全球中国对话——全球正义治理的筹备期间,我们邀请到的中方主旨发言嘉宾是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教授。由于一开始被介绍的是“朱校长”这个称谓,之后我们便沿用了这一称呼。
2. 这是一幅起源于明代的中国著名民间艺术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画中的莲花象征着纯洁与高尚,儿童象征着纯真与希望,鲤鱼象征着吉祥和丰收。此画名为“莲年有余”,这四个字取其“年年有余”的谐音。
3. 这里详细介绍了晚宴的内容,对英语读者来说可能是多余的。然而,以下几个例子鼓励我在博客中自由写作。
- 记得我们的英文编辑在编辑“全球中国学术院两天团建活动:融合学术洞察与文化、历史及自然探索”的博文时,建议删掉在“真正的希腊”The Real Greek餐厅点餐及相关议论的部分,因为在英国人看来这些内容“枯燥”(boring)。
- 这让我想起了环球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文化鸿沟——中国生长的英国播音主持人手记》,作者是柯鸿冈(Paul Crook),出版于2017年。这是一本中文书,他认为不宜翻译成英文,因为对英国人来说会觉得“枯燥”(boring)。我接受了他的判断,因为他在英语和中文的双重语境中成长。鸿冈的父亲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1910-2000)是英国共产主义者、作家和教师,母亲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1915-2023)是英属加拿大籍社会人类学家、教授、教育家。他们合著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Revolu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en Mile Inn, 1959)和《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Ten Mile Inn: Mass Movement in a Chinese Vill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9)等书籍。他们从1949年起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英语。
-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的美编在《环球出版社出版指南与体例》中的“中英双语排版规则”(3.1.2 GCP style rules for rendering Chinese-English dual languages)加了一段话:“给英文读者的注释:以下两节(3.1.2 和 3.1.3)与您无关。它们主要包含有关环球世纪出版社海外中文版本排版的信息,这种将英文和中文排版风格结合起来的跨文化过程是为海外中文读者服务的”(第26页)。我借用这个注释,作为给我所有博文读者的说明,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读者。
常向群,202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