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Xiong's Internship Report
2017年秋季实习报告
熊祎
在完成英国肯特大学的市场营销课业后,怀着想要多实践,多见识的想法,我有幸在九月初申请到了全球中国学术院助理行政经理的实习职位。2017年9月8日至12月3日这三个月中,我跟随常向群教授学习到了很多,也见识到了很多,而这些经历不仅仅是在工作上,还有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启发。
在实习期内,我住在研究院提供的一个小套间,里面的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你甚至可以做到一个星期不出房间。但也正是因为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让我更加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我几乎在每个休息的周末都出门感受生活,有时是逛街购物,有时是和朋友相聚,还有时是欣赏电影等。
我也有幸能参加不少会议活动,如London Fast Forward Summit 2017 会议、贝茨勋爵2017英伦同心慈善徒步欢迎晚宴、边燕杰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研讨会并拍照记录、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Paoblo Morales的研讨会、Going Global 展会以及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会议。这些活动给了我机会去结识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良师益友,详细信息将在后面图文中呈现……
伦敦的生活并不像我之前生活学习的坎特伯雷,这里的人都处于一种忙忙碌碌的状态,这也不禁让我加快了自己的步伐。实话实说,在全球中国学术院的实习中,我有着不少的压力,但压力优势有何尝不是一种动力呢。常教授对于每一件工作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大到工作的时间规划,小到文档中的格式。当一个人对细节的掌控达到一个较高境界后,那么毫无疑问的,这个人将会在每一个领域做到很好。常教授正是以这样一个标准来培训我,希望我能改掉那些粗心的坏毛病。细节决定成败,细微之处见精神,这句话在这三个月的实习中一直敦促我进步,曾经那个粗心大意的我也慢慢变得谨慎小心了。
常教授是一位让我敬重的长者,她耐心地指点我的错误,在指正我的时候,常教授并不只是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她也要求我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并整理成文档保存起来。这些经验将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开始实习之前,我一直是一个做事以自我为中心,跟着自己的喜好习惯来的人,我还有些自大,固执,以及逻辑思维上的不清晰等缺点。这些缺点我之前都不曾重视,多亏了常教授指出并耐心帮助我改正,这样我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少栽跟头。
富兰克林曾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在培训期间我接到工作指令后总是会被多余的思考干扰,导致对指令的理解错误,而在完成任务后提交时也常常欠考虑,没有给下来接手的同事传递简洁清晰的信息。这些坏毛病最后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教授的要求,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这些教训让我记忆深刻,也敦促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常教授用“接力赛跑”作为例子,在别人将接力棒递给你的时候,首先你要确保自己能准确接住接力棒,其次需要规范自己在轨道内跑,最后在递出接力棒时要确保自己手中的接力棒可以让别人接住,还有确保这个接力棒是可用的,不会在接下来的赛跑中损坏。
我下定决心要改掉那些坏毛病,于是我给自己设了些规矩:1. 在接到指令时不要急着回复,反复读三遍来理解意思。2. 在工作时要一鼓作气,不要拖延。认认真真的按照指令做事,不要被多余的想法干扰。3.在提交工作时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为之后接手的人考虑,而不是不加思考的交出去。这些规矩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也慢慢改正了我的坏毛病,让我能更好的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常教授也经常鼓励我一次又一次激发自己的潜能,很多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做不到或者没做过的事,如在筹备参加高端论坛期间为研究院客房组装折叠床,并为其客房拍“证件照”,充当临时陪同导游带领5位老师在剑桥、牛津、伦敦等地学术考察,参加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这种国际性的交流会议等等。为了帮助我战胜自己的不自信,常教授都耐心的鼓励我,最后让我自己都惊讶我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不止如此,常教授还点拨我不少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如餐桌礼仪,邮件时礼节,电话礼节等等。这些都让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年轻有了更多的与人交往的资本。
我曾和常教授感慨到,虽然有时会有很严厉的训诫,但我知道这是常教授希望我变得更好。在这三个月的培训中,我认为我身心上都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宛若“浴火重生”。我学会了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如何更有效地与人沟通,如何进行深入浅出的思考,懂得了细节的中要求,也知道了在以后的职场中如何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我知道我远还不是完美的,但常教授的指导刻在了我心中最深处。在以后的困难中,我会下意识地想起常教授给我的教诲,而我也能自信地运用我在全球中国学术院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泰然面对。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给我提供了来英国读硕士的机会,让我能在我的人生履历中增添色彩。也正是出国留学让我能有认识常教授这样一个机会。感谢常教授的严厉,感谢常教授给我的温暖,也感谢常教授让我知道我可以自信地去面对之后的困难。三个月的时光如弹指一挥间,即便有再多的不舍我也要离开全球中国学术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了。但是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常教授在我身上投入的心血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我,这份恩情我将永远铭记。
实习时间
十三周(2017年9月8日至2017年12月3日)
实习职位
全球中国学术院助理行政经理
主要工作
1. 参与制定了研究院出行参考指南
2. 管理更新研究院邮箱及名单
- 整理info@gci-uk.org邮箱中的退信邮件
- 更新研究院的邮件列表
- 制定全球中国学术院群发邮件步骤指南
3. 参与翻译并更新“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参会名单
4. 创建个人网站内容
5. 麦克贝茨勋爵英伦同心慈善徒步书评
6. 更新全球中国电商平台
- 修改期刊封面
- 上架期刊及书籍
- 建立产品分类
- 产品排序等
7. 起草研究院活动在伦敦的宣发方案
8. 注册全球中国学术院社交媒体
9. 全球中国学术院后勤工作
- 清点并记录客房所需库存
- 整理研究院客房
- 参与会议并拍照记录
10. 参加全球中国学术院相关的活动
- 参与London Fast Forward Summit 2017 会议
- 参与贝茨勋爵2017英伦同心慈善徒步欢迎晚宴
- 参与边燕杰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研讨会并拍照记录
- 参与Paoblo Morales 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研讨会并拍照记录
- 参与Going Global 展会并整理相关会议笔记
- 参与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会议,负责后勤、拍照记录等工作
11. 完成2017年秋季实习报告(中文版)
图片简介
在实习期的尾声,有幸和会务组的成员们一起参与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会议的各项工作。在会议期间,我主要负责一些后勤,和会务组成员合作订车,陪同老师们在剑桥、牛津及伦敦进行学术考察,为全球中国对话会议拍照录像等工作。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带队陪同的经验,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担忧自己经验不足无法掌控住行程,后来的几天即使有些磨合,但和各位老师相处时感受到了大家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宽容。这次带队的经验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自信,在与人相处时也更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我是带队者及熟悉路线的人,需由我来掌控时间和路线)来合理规划调整行程。虽然我有不少活动拍照的经验,但我对这么大型的国际会议也有些底气不足,好在任务都顺利完成。这次的全球中国对话会议给了我一个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以后再有这类办会的机会我可以更有信心的完成任务。
图: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第一天全体合影
图:第四届全球中国对话会后在英国议会大厦内合影
图:会议最后一天晚上,大家一起聚在常教授家开派对。
为了能够学习了解市场上主流的市场营销方式,常教授给了我一个机会去参加Going Global 展会,一走进展会里面我就被各个公司井然有序的展台吸引住。整个展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公司,有些是专门为公司提供各式各样的营销工具,有些是为公司提供交易买卖平台,还有些是为公司提供后勤甚至团建服务,只要是你能在商业贸易中能想到的服务和产品,你都能在这里找到。在展会中,主办方也邀请了许多演讲者来分享他们在营销贸易中的经验,这些小讲座深深吸引住了我,我也从中吸取了不少能为研究院提供帮助的知识。
左图:Going Global 展会俯视图 右图:展会中的一位演讲者Emil Stickland正在分享他的经验
2017年11月1日,我跟随常教授一起参加林语翰 (Pablo Morales) 博士在英国威斯特敏斯特大学的关于限制中国在拉美全球媒体成就的文化因素的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研讨会。在讲座期间我主要担任拍照记录的工作。
图:参加巴勃罗·莫拉莱斯 (Paoblo Morales) 博士讲座的集体合照
2017年10月10日,边燕杰2017年中国媒体中心秋季研讨会。边燕杰教授在英国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大学对于“关系”的普遍性以及不断增长的重要性展开了讨论。讲座期间我主要负责照相和记录,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关系这个词从来没有在耳边淡过,可以说从国内大大小小的事物中都能看到“关系”那一丝牵连。在这次会议中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关系”这个词已经不再是只有中国人自己才懂的“暗语”,世界上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想要深入研究的国外学者也慢慢多了起来。而“关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逐渐让人们对于情感纽带的认知多了一些思考。听完这场讲座后,我认为世界学者对于关系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的辩论将会越来越多。
左图:边燕杰教授在讲座上讲话 右图:边燕杰教授与常教授台上互动
图为讲座提问环节,场下观众积极提问
10月9日,我跟随常教授与英国签证教育中心UVIC总裁郝斐及首席运营官王玥淇会面,在会议的过程中讨论到不少国内一带一路政策的相关话题,郝斐总裁认为UVIC可以尝试全球中国教育论坛,而研究院也可以考虑在中国国内做一个全球对话中国分会,邀请海外学者来到中国参加学术活动,以此来推动学术、文化、教育输出,并将国内学术推广至全球。我认为在这一带一路的热潮推动下,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去推动国内学术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解到我们中国的学术文化。康纳先生在会议结束时提出了关于Global Engagement的翻译问题,不得不说engage这个词也是我一直在揣摩的词,我认为可以用交流与融合(交合)来解释这个词。
图:左起:常向群教授、熊祎、康纳、王玥淇、郝斐
9月9日下午6点,有幸参加了贝茨勋爵2017英伦同心慈善徒步欢迎晚宴。从未参加过晚宴的我前一晚还十分紧张,与常教授反复确认了在晚宴的注意事项以及在晚宴时的任务。当你想走的更快则独自前行,若想走的更远则结伴而行。”贝茨勋爵这句话让我回味许久。在这次晚宴中了解到了爱心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一种行动、一种精神,而为爱付出永远不会是一种负担。
左图为熊祎与贝茨勋爵的合影;右图为参加贝茨勋爵慈善徒步归来欢迎晚会全体合照(我在第二排右方,地图立牌的右上方)
9月9日至9月11日,我与常教授、郑老师还有另一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中国比较研究硕士毕业生赵满儿一起参加London Fast Forward Summit 2017培训会议。在这三天的培训中讲师Roger提出了10个商业浪潮。而在这些浪潮中,讲师用大量的案例和特邀嘉宾谈话为观众介绍并解释如何认识自己的商业行为,台上台下的问题互动更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直观的头脑风暴。
图左起开始为赵满儿、熊祎、常教授和郑老师
除了能够参加不同的会议和展会,我还认识了不少常教授的老师和朋友也有很多机会一起聚餐。我还有幸能与常教授和常教授的先生Clarke博士一起欣赏到常诚的戏剧演出《Roquairol》,一部讲述的是桥社在20世纪初德国艺术运动下的不安和异化之感。我万万没有想到,学生的戏剧表演也能这么有感染力,感动之处惆怅,幽默之处欢笑。台上的每一个独白,每一个动作都深深牵动着观众们的心。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是一个才华与美貌为一身的女生,她对人物内心的情绪及环境的描写,用色彩和图画描绘的淋漓尽致。
左图:合影留念(左起常教授的先生Clarke博士,常诚,常向群教授和熊祎) 右图:常诚在台上演出
2017年的中秋节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怀念的时刻。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中秋,而常教授也邀请我一起欢聚中秋。这次的聚餐所有食物全部都是由常教授一人完成的,能做出这么多既营养又美味的菜肴让我十分佩服。在聚会中我认识了中文特别厉害的康纳,还从常教授这学到了一个新词“中餐西用”。餐桌上大家欢声笑语共渡中秋这个中国传统节日。
图:中秋团聚合照(左起熊祎,康纳,常向群教授,托马斯,常诚的女友以及常诚)
9月16日肯特大学访问学者、北华大学社会学系黄艺红副教授及其先生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刘海涌副教授远道而来,我利用白天买来的排骨和蔬菜做了四菜一汤,小小的展示了一下我的厨艺。第二天早晨常教授带着黄艺红教授和我来到了旁边自然生态保护公园散步,我们在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小道上行走,一路只听的到动物跑过的沙沙声以及鸟儿清脆的鸣叫。顺着方向我们绕到了边缘处的户外野营地后又再次探入公园内部穿梭回来时的道路。
左图:左起熊祎,常向群教授和黄艺红教授;右图:左起黄艺红教授、刘海涌副教授、常向群教授、熊祎
在常教授,我还能是不是享受到颇具异国风味的食物。作为一个爱好美食的我对着这些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总是无法拒绝。
上图均为我在常向群教授家享受到的美食
常教授还带着我和我的朋友郭沫汐一块去后院摘苹果。不同的苹果有着不同的风味,一开始天还有些阴,但后面太阳出来后,阳光洒在绿叶上的景色简直美不胜收。
左图:常教授后院自己种的不同种类的苹果树;右图:左起为郭沫汐、常教授、熊祎(常教授由于角度问题没有拍全)
在9月初,我与常教授、上一任实习生杨梦黛会面进行了简单的面试并聊了聊关于全球中国研究会的未来前景。随后常教授便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农场采摘果蔬,在农场中尝试了许多之前没有尝试过的食物如生的甜玉米。在我们满载而归后便将部分果蔬做成了晚饭,可惜由于我要回学校,没有时间一起享用晚餐。
左图:左起杨梦黛、常教授、熊祎 右图:农场中采摘到的果蔬
图为第一次聚餐合照:左起常诚、杨梦黛、熊祎、常教授
点击这里回到志愿人员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