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庭如境—— 为“院士之家”花园所作
常向群
这一方花园,不大,却有高低分明的层次; 不繁,却有四季可续的枝叶。 它由一段生活亲手编织, 是一位“守庙人”,在时空与草木中默默延续的精神香火。
整座花园以台阶为界,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主花园,拾级而上,自中轴线左右铺展, 布局虽非对称,却各得其所:一侧树篱花草,一侧容纳书思。
左侧园尽头,围栏边种满了树木与藤蔓, 皆是一株株由她亲手栽植、扶直、引导而来。 这些四季常青的植物,随时节更替而悄然变换色彩, 它们不仅属于园艺,更仿佛是她身体的延伸, 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呼吸、生长—— 正是在这一隅,季节的律动与心绪的回响悄然交织,彼此共鸣。
一座简洁的玻璃暖房立于一隅, 绿框玻璃结构轻巧通透,既不喧宾夺主,又自然融入整体格局。 既便于采光通风,又节省空间,四季皆可用。 暖房中安放着真假交融的植物,像是一个透明的植物小书房, 既是育苗之所,也是日常园艺与心绪安放之处。
左侧花园中央坐落着两座斜对称的花池。 一方原本栽有两棵小树,如今换上婚礼时所获赠的花盆, 一株小月桂挺立其间,象征“院士之家”在此扎根、生长; 另一方则安放着一尊伊丽莎白式纪念瓮, 为女王逝世之际所购,静静端坐于草坪一隅, 既是心意的凝存,也象征多元文化的并置与共生。
上层花园左右两侧,各铺一片人工草坪, 由一道边线自然衔接,如心之左右,静静相依。 一方适于园艺劳作与绿意流动,一方宜于阅读、休憩与凝思。 它既是生活秩序的隐性基座,亦承载着花园“呼吸”的律动。
玻璃暖房右侧连接着一排木制储物间,结构延展,色泽沉静, 为空间增添了一道稳定的横向节奏。 这一区域的布局,如同生活本身——不规则,却有分寸感。
储物间的尽头,曾是一个迷你花园岩石喷泉,泉声潺潺,水意流动; 如今,昔日的小喷泉已被一幅山石瀑布画悄然取代, 画外,是流动的记忆;画内,是替代,也是成全—— 不是抹去,而是一种温柔的转换。
右侧园地,是U型阳光套房、紫藤与木椅围合出的柔和空间。 阳光房内是书,是思绪,也是收藏, 既是精神的延伸,也是情感的容器。
屋檐下的紫藤已经攀上木架, 原盼藤上绽出深紫,迎来的却是几串素白。 她没有抱怨,只是在枝叶间悄悄点缀几朵仿真紫花, 像是对现实的一次温柔修订。 正如这座庭院本身——既拥抱真实, 也照料那些并不完美的愿望。
阳光房前,一张木椅静静伫立,接纳四季晨昏。 春日花初开,夏日影斜落,秋日光微暖,冬日雪未融。 这张椅子不仅供人歇脚, 更像是一处心绪的放置点, 不问来者是否落座, 只为在花影藤香下,留一份缓慢。
花园右侧的“U型连体白色阳光房”,宛如一架横卧在绿意之间的白色画框。 它不喧哗,却在晴光与藤影中,自成风景。 其结构如诗如画:一条玻璃通道相连上下两段错落有致的空间,轻巧而通透。 不仅围合出一方书与静的天地,也悄然勾勒出“院士之家”生活与精神的边界。
花园下层实为一处庭院, 围出砖道与木板长椅,是亲友聚会的主要场域。 遮阳篷下,餐桌铺展,笑语往来, 灯未亮,心意已暖。
夜幕降临,台阶两旁的灯柱次第点亮, 玻璃栏杆投下光影,温柔勾勒高下分层的节奏。 角落里,那盏平日裹于黑布中的暖灯也被轻轻揭开, 红光映照在砖墙上,照亮围坐的面庞与杯中的余温。
一根银柱贴墙而立, 展开时宛如一柄金属伞,线条清晰而有序。 这只可折叠晒衣架,于日常晾晒之间, 悄然延续着庭院的简静与秩序。
这方寸之间, 白日是空间的秩序;夜晚是情感的栖所。 而夜灯亮起,便是这花园低声说话的方式—— 不夸张,不喧哗,却极有温度。
亲朋在此聚首,白日畅谈,夜晚举杯, 草坪、灯光与砖阶间,留下了数不清的片段与回音。
这一方庭院,承载着自然,也承载着记忆; 承载着相聚、交换与温柔对待生活的方式。
这一块花园,从来不只是为园艺而造, 更像是一位生活者的内心地图,一块情绪的留白。 在有限空间中,留出了通往“大我”的小径。